“央票+正回购”因需而生 成应对热钱冲击新方式
2013年05月20日10: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央票与正回购在公开市场上的组合出击,正成为当前货币当局应对热钱冲击的新方式。
继5月9日央行在正回购操作的同时重启央票发行后,5月14日和16日,央行一周两次出手使用“央票+正回购”组合。14日,伴随着520亿元正回购操作,当日央行再次发行了270亿元3个月期央票,发行量较此前一周增1.7倍;而16日,央行在进行400亿元28天正回购操作的同时,又发行了170亿元3个月期央票。这也是央行首次在一周内连发两期相同期限央票。通过“央票+正回购”操作,央行一周净回笼资金350亿元,为3周来首次净回笼。
“央票+正回购”这一崭新组合的登场,显然是因需而生。
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今年1至4月份,亚洲新兴市场的资金流入量比去年同期高出42%;在中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已累计升值900多个基点。从去年12月开始,外汇占款持续高增长,今年1月,外汇占款更是猛增至6837亿元,2月份为2954.26亿元,3月份小幅下降为2363亿元,4月份再次回升到2943.54亿元。热钱的汹涌流入,需要央行动用深度冻结流动性的工具,而央票恰好堪当此任。
冻结流动性只是一个方面。鉴于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铁路货运量、外贸等经济运行指标并不乐观,而CPI只是温和上涨,因此,此时采用更猛烈的价格型或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收紧流动性,不利于经济稳定运行。而选择央票这一更灵活、也相对柔性的方式冻结流动性,同时辅之以正回购操作,不仅可以保持基础货币平稳增长和货币市场利率基本稳定,也可以恰当地平衡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的关系,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货币环境。
更深层的需要则在于,与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公开市场操作具有极强的预调微调功能。从去年主要依赖逆回购操作向市场释放流动性,到今年主要依赖正回购回笼资金,再到近期采用“央票+正回购”这一组合应对热钱冲击;从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到常设借贷便利(SLF),人们发现,近年来央行已经悄然打造了一个期限多样、功能齐备、层次分明、组合丰富的公开市场流动性调节工具池。正是依靠这些工具,央行不仅游刃有余地应对了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也能在不轻易动用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情况下,借助公开市场操作,实现收放银行体系流动性的政策意图,并成功引导市场的货币政策预期。
过去的操作实践,佐证了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传导货币政策意图的娴熟和成功。从单一工具操作,到单一工具下不同期限工具的组合操作,再到不同工具间的组合操作……一系列前瞻性的预调微调,有效把住了流动性总闸门。特别是公开市场短期和长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和SLF的创设,更为有效防范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提供了利器,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央行对货币市场利率的调控效力,为维持金融体系正常运转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保障。人们相信,处于外部形势不稳和资本流动多变的背景下,此次“央票+正回购”,可以与SLO和SLF工具一起,为护航中国经济平稳前行发挥积极作用。
当然,应对热钱冲击,除了要灵活使用多种公开市场操作工具外,还应当在货币政策之外,寻找更好的热钱疏通渠道。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时指出,要“提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操作方案”、“建立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这说明高层已意识到,让中国企业和个人“走出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也表明只有加速人民币的国际使用,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才能有效对冲流动性泛滥带来的影响。
有人认为,在全球降息潮面前,中国不应当仅仅依赖公开市场操作,而应当选择降息,以缓解热钱流入压力。实际上,发达国家实施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已使利率接近于零;加上我国尚未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微观经济主体,对利率变动并不敏感,降息所能产生的积极效应非常有限。而央行在最新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指出,下一阶段将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维持货币环境的稳定。在这种背景下,应对热钱冲击、维持流动性合理平稳和基础货币适度增长的重任,仍可由“央票+正回购”来担当。
事实上,虽然央行近期连续发行央票回笼资金,但从央票只选择3个月期这一良苦用心看,央行也仅仅是为了打消市场对过度放松流动性的预期,防止流动性泛滥,本质上尚无大规模深度锁定流动性的意图,个中体现出的“稳增长”意味非常强烈。徐绍峰
标签:
流动性 回购 央 央行 数量型 来源金融时报)
");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