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转型:产能淘汰的艰难选择
2013年05月23日00:58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 [川南转型:产能淘汰的艰难选择]
本报记者 王海平 宜宾报道
如何淘汰落后产能,是川南老工业城市群在转型升级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从成都一路南下交流下来,多个地方领导和经济发展部门负责人认为,这牵涉到西部崛起中发展模式。
作为主管工业的地方经信委曾绞尽脑汁向四川省级上报名单拟淘汰的落后产能企业。
以建筑交通业的必需材料水泥为例,汶川地震后3年内,四川水泥投资猛增,产量增速为46%、49%、21%,为全国第一,但从2011年年中开始水泥价格持续下降,至今仍徘徊在底部。
2010年四川省面上水泥产量约1.32亿吨,排全国前三,但实际产能高达1.6亿吨。按照四川省经信委的规划,2013年要淘汰水泥落后产能600万吨,这涉及到川南城市群近50家企业。
从程序上而言,省上要求地方政府先汇报计划淘汰多少产能,然后要求上报企业名单,再统一发布。对地方而言,“淘汰谁”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1.6亿吨,排来算去综合平衡只淘汰了600万吨,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四川省社科院一位学者对本报表示。这也显示出,水泥是地方的重点支柱产业。
淘汰落后产能意味着“割GDP的肉”,而后续产业以及成长型产业在短时间内难以弥补。“所以我们要算账,如何保持平衡,”一位经信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后续选什么产业项目让我们头疼。”
2012年内江淘汰企业33户,占比6%,“泪水比汗水多”,内江经信委副主任罗建阳告诉记者。
“即使是愿意来投资的企业,很多都是其他地区转移的,上或不上也是难题,这还牵涉到各种审批以及较为紧张的用地指标。”
即使是淘汰之后,也面临着现实的问题。“尤其是一些老企业的老职工安置问题,历史上欠了很多社保债,都需要地方来买单。”
淘汰产能的一个标准是衡量企业的生产线技术水平,过于老化的可能面临淘汰。企业就此也“各显神通”。“一家本在淘汰名单上的老国有水泥企业,突然说他们通过央企渠道获得一笔技术改造资金,所以就不在淘汰范围了。”上述官员颇为无奈。
“所以,如果适当降低对经济增速的要求还可以,但现在对成长指标抓得比东部地区还紧,动不动就是几年之内实现翻番目标。”
另一方面,从本报记者查阅的财税数据看,来自土地的收益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贡献占比大约在50%,“与东部相比,虽然表面上看目前的房地产价格数字不高,但原有的基数很小,所以成倍的增幅是非常吓人”,一位发改委副主任向记者坦言。
与此同时按常理,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比GDP约在10%左右,但在川南几个城市,如宜宾2011年这一比例为5.9%。
有财税研究者向记者分析,在中国税制的中央集中模式下,这与宏观税负高低无关,深层次的因素则是GDP对财税收入的贡献度偏低,一方面显示出GDP的水分和虚高,但更显示出整体产业结构的落后。
可以佐证的是,自贡在“十一五”期间工业每万元增加值仅贡献地税收入206亿元,三产每万元增加值贡献地税收入为568亿元,只相当于四川省的一半,表明税收经济含量较低。
事实上,川南城市尚未摆脱“吃饭财政”,如果一般预算收入中剔除转移支付,则这一比例会更低。
所以,对川南城市而言,在中国大区域平衡发展战略中,是选择渐进式的滚雪球发展,还是选择跨越式的超常规发展,是对当下政绩观的一个严重考验。
作者:王海平
");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