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蔓延的铜融资危机,已经开始危及银行的信贷资产安全。 “现在整个行业都出现了风险的苗头,银行肯定要收紧铜融资贷款。”昨日,南方某股份制银行分行人士这样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危机缘于近期铜价大幅下跌。从2月4日开始,沪铜价格从最高的6.1万元/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吨跌至4月23日的4.8万元/吨,创下三年来新低。目前虽有所上涨,但也停留在5.2万元/吨的水平。而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三月期铜价同期也大幅下跌。
据业内人士透露,和外贸套利一样,银行不是铜贸融资的资金提供方,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流程和产品设计,深度参与其中,最终参与利益分成。
实际上,铜融资甚至已经成为银行赚取利润的一大通道。
“套利赚的钱,一部分给银行,一部分给提供贸易流量的企业。”深圳一家大型贸易企业副总李浩(化名)说,“所谓虚假贸易,除了贸易是假的外,其他都是真的,但要让资金从境外流进来,必须要以贸易为载体。那么,银行和铜贸商就会形成分别提供资金和贸易流量的分工。”
按照操作流程,铜贸商先从境外银行获得贷款,在境内银行存款。而这两家银行往往又是属于同一家机构,或者存在关联关系。套取资金后,银行会安排铜贸商购买其保值理财产品,或者进行其他投资。
“为了便于掌控资金,银行会要求铜贸商开立两个账户,一个账户用来融资,另一个账户用于投资,并将两个账户捆绑起来。因此,整个过程都在银行控制之中。”李浩说,通过这种运作,铜贸商一般难以自主动用资金,这样银行就可以保证资金相对安全。
李浩介绍,如果涉及出口退税的产品,这种操作方式不仅有骗税嫌疑,而且存在法律风险。在此情况下,铜就成为最好的载体之一。
本报记者了解到,多家银行目前铜贸易融资已经普遍收紧。某股份制银行中高层告诉本报记者,该行现在只做有真实消费的铜融资,单纯的铜贸商的业务已经停止。银行系统已经开始就铜贸商贸易的真实性进行核查。但对于铜融资的规模,受访银行均三缄其口,仅称铜融资规模极其有限。
而据新湖期货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廉正估算,按30万吨、5.2万元/吨的价格计算,若不考虑重复抵押,其规模应当在160亿元左右。若考虑杠杆因素,这一规模也在千亿以内。而申银万国和
广发证券的估算,也与此相近。
高盛的测算则远高于此。据高盛5月23日发布的报告,2012年初以来,中国短期外汇贷款中约10%可能与铜融资相关。2013年4月铜融资在中国短期外汇贷款总额3840亿美元(存量)中占到350亿~400亿美元(存量),相当于人民币2100亿元~2700亿元之间。
廉正认为,铜融资发生点源风险难以避免,而大面积违约的可能性较小。理由有二,一是比较成熟的贸易融资方式,受价格下跌影响不大;而是铜贸卖方多为外商,资产保值已是普遍做法,风险敞口较小。从铜融资的体量来看,即便发生风险,也不会对银行产生重大冲击。
而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焕认为,铜融资的风险与融资规模成正比,但这个数量社会和企业很难知道,但从银行的警惕程度来看,其规模应当颇为惊人。
“但我们认为,银行直接风险虽然不大,但由于铜贸企业一旦资金链断裂将引发传染性骨牌效应,银行最终还是将受到一定的冲击。”黎友焕说。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