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上周聊到“进则生、退则死”的大盘,本周已经没有了退路。无论节后有无反弹,看清大方向才是正道。本周请何岩继续聊军工。
说起军工股,大家都不会陌生。但我们发现,市场中真正以军品为主业的上市公司极少。所谓的军工股,大多为军工概念股,也就是有军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工背景,或者大股东跟军工有关。或者公司的业务与军工有某种可以想象的关联。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国防事业的今天,在促进军工产业与资本市场相互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看待与认识军工股,如何使军工股能成为你的盈利股,的确有诸多的困惑与诱惑。
困惑1:军工股估值的混乱。目前的军工股大多为大股东有军工背景的公司,或者部分业务与军工产品沾边的公司。这些公司仅仅从公司主业看绝非纯正的军工股。但市场中往往给他们以军工股的估值。包括造船、重工、航天、航空、光电、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电子元器件、导航、新材料甚至特殊钢、服装等。这些业务与军工有关,其实这个世界那个行业与军工一点关系没有?这样,就造成了估值的混乱。市场往往给所谓的军工股以超高的市盈率,低的40~50倍,高的甚至100倍。我们的观点是,大股东有军工背景与上市公司是军工股是完全两个概念。不可以将传统的工业企业以纯正军工股估值。而即便是那些极少数以军品为主业的公司,也要看产品的科技含量。没有高科技含量的军品,一样是不可以高估值的。
困惑2:资产注入的不确定。正是因为绝大多数所谓的军工股是没有军工资产的,但都有股东的军工背景,所以,军工股的一大看点是资产注入。盼望集团公司能将军工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目前几大军工背景集团均有众多上市公司,比如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
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等。但有军工股东背景是不是等同于公司就一定有军工资产的注入?不一定。但其中部分公司相对会有这样的预期。而且目前看,这样的预期十分明确。但预期又是一件十分令人困惑的事情。一是,注入的资产到底是什么,能注入多大规模?是一次性注入,还是分批注入?资产质量如何?盈利能力如何?科技含量如何?注入的时间点、方式是什么?定价如何?都是疑问。虽然某些方面可以去推断。但诸多的不确定性还是给资产注入的预期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方案出来后的审批也是一种不确定性。在这个困惑下,以某种预期来估值就显得很盲目。
困惑3:实战方面的复杂性。前面讲到,军工股的估值大多寄希望于资产注入预期。由于刚刚提到资产注入的不确定,导致在具体的实战操作方面,通过基本面对军工股进行操作就显得很困难。买卖时间点的把握会很盲目。很多人借助技术面去尝试。但如果你相信技术面。又何必钟爱什么军工股,金融符号都是一样的。
诱惑1:军工产业的前景。我国军工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等级,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资产证券化的比例还远远不够。
诱惑2:资产注入的预期。前面讲过,几乎各大军工集团都有很多上市公司。部分公司业务可以与军品衔接,部分公司本身就是军民两用型企业。而在目前,无论政策面还是市场面均需要进一步加快军工资产证券化的步伐以及加大证券化的比例。而且要打破部分资产不能注入的限制。这样,未来的预期还是十分明确。而证券市场又是一个最喜欢预期的地方。这也是军工概念股不断可以被市场炒作的最有利理由。
诱惑3:国家消费的潜力。在经济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国家必将要进行一定的投入与消费,刺激经济。而国家层面的投入与消费,军工领域是很大的一块。而国家消费的持续性与规模性都是很乐观的,这就为军工类型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诱惑4:高科技军工想象。在诸多军工概念之中,我们还是最喜欢高科技军工资产的注入与整合。军工资产种类众多,大到航空航天、导弹火箭、航空母舰,小到枪炮弹药、后勤保障。抛开产业的角度,仅从证券投资的角度出发,我们不喜欢那些重资产类型的军工资产注入,也不喜欢竞争激烈的某些军工领域的资产注入,而是相对看好具有高科技特征,尤其是国内甚至是世界范围内顶级高新军工技术与资本市场的融合。未来的世界,无论哪个领域,一定是高新技术的天下。没有领先的科技,就没有话语权。军工更加如此。所以,对于目前具有顶端高新军工技术注入预期的公司,尤其要重视。如果大家都在进行以预期为理由的估值,那么这类公司就可以给出更高的估值。
总结,我们对于军工股是战略看好,但战术上需要相当高的公司质地鉴别技术以及资产注入可行性分析能力。对于普通投资者,大消费中的一些好品种把握起来难度相对更低,军工则更适合投机性较强的投资人。
此时,建议关注那些大军工集团资产注入计划明确,对应上市公司市值偏小,注入资产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公司。即便符合上述条件的公司,实战中也只适合在低位低价阶段适量介入,并等待放量加仓。在信息越来越公开的今天,量能表现有时候或许就是一种无形的信息,而放量后的平静则更是一种有效的信息。
市 场 篇
《市场刊》:日本又跌了一周,A股似乎也受到了影响。
李永宏:上周已经讲得很明白了,日本继续大跌必然会影响到整个亚洲,看看本周亚洲主要经济体的股市就很清楚。而国内也有自己的问题。在债券监管风暴到来的时候我们曾经说过,一旦这个风暴波及到信托业,将会直接影响股市。现在看地产信托的问题一点点地露头了,就连王石也公开说地产泡沫。而基本面的数据照大多数人的心理预期来讲有着相当的差距,情绪上有再次探底的需求。
《市场刊》:一周前您说得很明确,“进则生、退则死”。
李永宏:是的,理论上大盘退守最后的防线就是2150点,我很担心一旦洞穿这一线后斩仓盘的涌出,恐怕到时候就没有办法控制了。盘面上敢于“顶风作案”的小股票越来越少,此时需要密切关注我们反复提及的地产、金融等权重股,他们是大盘核心。现在惟一好的情况也许就是指数下跌时是缩量的。
《市场刊》:这说明什么?
李永宏:这说明之前的多头还有没有出来。但现在不出来,不代表有效跌穿2150点之后不出来。我们之前也聊过,不少机构已经被套,但还是抱着希望在扛着。微妙就在这里,一旦指数挺起来,皆大欢喜。而一旦权重股明确向下,则越早出来的损失越小,再想死扛就真的会死的。
《市场刊》:指数缩量下跌,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吗?市场上又有声音说这里是大底了。
李永宏:理论上是可能的。但在没有极大外力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情况,的确是不大好想象。我不敢当“神”,现在我也只能是“趴着不动”,抑或是在期货市场里顺势做点空。周四焦煤和焦炭跌停,这样的收益,目前在股票市场里是不可能得到的。其实,只要是“歪脖树”都能吊死人,干嘛非要在A股市场里吊死?
“破产风”:我国国有企业解困的一段弯路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的30年,企业全部是国有,从无“破产”之忧。1979年改革开放,实行拨款改贷款,把应该拨给的自有资本全部改成了银行贷款,国有企业过度负债。1992年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许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落败陷入困境。大约在1995年出现过一股破产赖债风,对银企关系是一大冲击!
最先是1993年重庆针织总厂陷入过度负债的困境,宣布破产,倡行“公开招标、定向拍卖”,赖掉了银行和租赁公司的债务。从此不少城市相继效尤,破产成风。诸如,辽源毛纺厂的“剥离转制”,运城洗涤剂厂的“假破产”,黔西县化肥厂的租赁避债等等,其实都是赖债的策略。还有所谓“剥离转制”,就是把企业固有产品中能盈利的部分,剥离成另一个实体,或转让,或分立,或租赁,或承包,另立法人,同老企业的债务脱钩;而老企业则保留一个机构承担起银行债务。这种剥离转制,号称“大船搁浅,舢板逃生”,又称“金蝉脱壳”,或“脱壳经营”。其实是不守信用,赖贷赖债。
及至1995年12月14日《金融时报》头版头条报道:“武汉土产公司一破了之,
中行八千万元付诸东流”,并有各地外贸企业纷纷到武汉“取经”,至此破产赖债形成高潮。于是,几大国有银行商量对策,准备宣布武汉市为高风险城市,实施金融制裁,银企关系十分紧张。《金融时报》呼吁:《外贸企业破产应该缓行》!后来高层加以干预,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并明确了多兼并、少破产的方针,才扭转了这股“破产歪风”。(曹尔阶)
作者:何岩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