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申报项目“包装”乱象
近日《半月谈》杂志刊文谈到一些地方干部自曝在“跑部钱进”过程中的官场潜规则,笔者身在官场也有同感。
现实工作中,在“跑部钱进”、“项目是载体、是抓手”、“不会跑项目的领导就不是好领导”等语境下,项目“包装”早已成为地方申报国家投资项目过程中的一个潜台词。其中问题多多。
第一,项目策划“包装”张冠李戴。本来申报项目争取国家预算内投资需要符合有关投资产业政策。但有的地方为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挖空心思“包装”项目。如建楼堂馆所,却策划包装成综合楼,甚至还包装成一些雅称“政务服务中心、技术服务中心、某某培训中心”的,以利得到上级扶持。特别是一些农、林、水等涉农部门,用这些雅称套取国家项目资金更具隐蔽性。
第二,项目研究“包装”无中生有。项目研究报告与其说是有资质的部门编制的,不如说是它们包装出来的。有资质的编制单位,都有一系列的编制软件,只要委托部门将所谓“编制费”一交,这些软件就可帮其生成一套标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且无论从投资到效益分析都挑不出问题。
第三,项目论证“包装”皆大欢喜。只要评审费给高点,结论多半是“原则同意”。最终所申报的项目在主管部门、评审专家学者的觥筹交错、庆功笑声中尘埃落定。
湖北武汉 李良
");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