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卜凡 深圳报道
中国第一个强制碳市场18日在深圳启动试点运行。
首单配额交易的出售方是深圳能源集团东部电厂,买家则是广东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和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交价格分别为每吨28元和30元。
2011年10月深圳成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两
年多的筹备中,深圳创下数项第一:中国第一部规范碳交易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中国第一个组织层面温室气体量化、报告和核查规范和指南;中国第一个主要采用基准法进行分配的碳交易体系;中国第一个配额博弈分配系统;第一个投入使用的温室气体信息管理系统、注册登记簿系统和交易系统。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则表示,在借鉴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框架已经设计完成,并准备进入实质性的软件设计与设备配置阶段。
配额
目前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交易标的是碳排放配额和核证减排量。每个标的都拥有唯一序列号作为身份识别。现阶段,所有的交易均为现货实名交易。
当天的启动仪式上,比亚迪和中兴通讯等8家代表企业领取了碳排放配额证书。不同于采用总量控制的欧洲碳排放交易系统,深圳碳排放整个交易体系以碳强度下降为目标。
举例说来,比亚迪公司所获的证书上显示,2013年该公司的碳强度目标值为1.714吨/万元,所获配额为142475吨;尽管到2015年,该公司碳强度要降为1.544吨/万元,但由于当年该公司上报的工业增加值比2013年增加了近2亿,2015年该企业所获得的碳排放份额反而增加为155291吨。
显然,深圳模式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了企业发展壮大的客观需求。基于这种理念和方法,深圳为首批纳入碳交易的635家工业企业免费发放配额约1亿吨。这使得2015年这些企业平均碳强度要比2010年下降32%,既高于深圳平均21%的减排目标,也高于制造业25%的碳强度下降要求。
虽然197栋大型公共建筑也被纳入了管控体系,但不同于工业板块,2013年,碳排放限额线以上的建筑没有强制履约义务。但从2014年开始,这些建筑物需要强制购买超过限额部分的碳排放权,届时建筑物碳排放权自由供需交易市场才会形成。
成交
从当日成交看,首笔交易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首笔交易的出售方深圳能源集团,实际上是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股东之一。作为在深圳拥有两家大型火电厂的能源集团,该企业当日挂出3.5万吨碳排放权,仅相当于该公司旗下妈湾电厂约一天的碳排放量。实际上,根据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环境与能源学院所做的研究,深圳能源旗下的两家电厂未来几年都更有可能是碳交易市场的买家。
深圳能源集团副总经理曹宏表示,“我想以这个实际的行动向深圳和全国的碳交易市场释放一个积极信号,从而鼓励更多企业,包括社会各界重视和参与到低碳经济的行业里来。”
此外,记者了解到,各购买了1万吨碳排放权的广东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和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均不是纳入深圳碳交易的控排企业,而是以市场投资者的身份参与碳市场交易。
除了机构成交之外,昨日也有5笔个人购买排放配额交易。也就是说,就像炒股一样,只要前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开立账户并办理银行第三方存管,个人也可以“炒碳”。据介绍,昨天这5笔成交价格为每吨28元到32元不等。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称,这些成交价格是由电子竞价方式形成。根据交易规则,有意愿的企业经审批即可挂牌出售碳排放权,交易所随后发布电子竞价公告,按照出售方提出的条件,广泛征集意见方。在挂牌期限内,产生两家或两家以上的意向方后,便可开始竞价。
竞卖分为自由报价时段和限时报价时段。其中,自由报价时段结束时的最新有效报价为限时竞价的起拍价,而限时竞价结束时的最新有效报价即为成交价。所有最新有效报价均在交易系统中即时显示。
多名参与碳交易设计的人士告诉记者,深圳之所以能够在全国7个试点中抢跑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深圳具有立法权,从而设定了企业的强制减排义务。未来,碳交易市场的稳定运行也将取决于更细致的规则和强有力的监管体系。
深圳市发改委碳排放权交易工作办公室主任周全红坦言,目前,深圳已经在前期立法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对于配额的生成、分配、交易,以及履约、相关责任的界定的实施细则,现正征求意见,有望作为政府的规章制度下半年推出。
作者:卜凡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