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6月20日电(记者 魏晞)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于6月20日发布的《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研究报告》人为,中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
报告分析,全球信用危机的继续深化以及国内信用环境的不完善,造成了不利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偿债环境。输入性通胀压力和产能过剩等诸多因素削弱了上市公司整体的财富创造能力,导致其偿债来源的可靠性进一步降低。在偿债能力下降的同时,总负债规模持续增长加大了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
为应对债务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如美国政府于2012年推出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导致了短期内美元的供给相对过剩,造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不稳定。对中国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外贸领域,它还通过加大国内通货膨胀压力进而推高物价水平,对国内经济产生很大影响,导致中国企业成本支出增加,利润下降。
报告指出,影响中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内部因素仍然是产业结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等深层次问题。中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较高的原因首先表现在地方恶性投资竞争使得产能扩张持续加剧;其次,垄断或其他利益因素也使得一些行业增长过快,导致产能过度扩张从而带来企业的信用风险。同时,存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些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末,上市公司各行业的利润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保持增长的只有8个行业,下降的则有14个,上市公司各行业利润总额的平均增长率是-8.47%。
2012年,中国资本市场中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强的一些行业企业,如金属与金属制造业,随着结构性调整和转型偿债能力有所下降,行业信用风险水平也出现上升。截至2012年年末,制造业中绝大多数行业的利润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金属非金属制造业下降了73.07%,降幅最大,其他依次为石化行业下降了41.14%,电子行业下降了36.36%。
报告认为,在多数上市公司盈利并未增长的情况下,总负债规模的持续增长导致上市公司债务负担加重,成为未来偿债风险上升的潜在因素。其中,占据上市公司比重很大的制造业由于赢利能力下降,信用风险表现较为突出;关系民生的公共事业由于需求相对稳定,信用风险相对较低;金融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长足发展,赢利较为突出,对中国上市公司整体信用风险起到了缓冲作用。
面对结构性调整和转型压力,市场倒逼机制要求上市公司必须从速度型转向质量型的发展方向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面临新的挑战。(财经专线)
作者:魏晞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