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6月25日电(王悦威)如何引导我国金融资源更有力地支持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在哪? 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一揽子措施,为下一阶段的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
调整过剩产能、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支持企业走出去、助推消费升级、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严密防范风险……国务院部署的这一系列措施,不仅很好地注解了李克强总理所提出的“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政策方针,也反映出中央政府提振经济依靠金融改革的决心。
在这八条措施中,再次要求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倾斜,体现了政府对于实体经济中微观主体的重视。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小微企业的发展事关中国的金融改革和经济转型,就像一块“试金石”,在很大程度上能直接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和质量。
事实上,作为实体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细胞”,小微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中小微企业就业已占城镇就业80%以上,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主体。然而,融资贵、用工难、成本高、税费重、利润薄,小微企业的发展总与这五重生存困境相依相伴。
“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搞活实体经济,根本在于拓宽实体经济利润空间,让金融资本流入实体经济有利可图”,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对新华网表示,“资本具有逐利性,特别是银行资本出于风险考量,往往具有"重大轻小"的规模歧视和"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不愿意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这就需要通过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支持,让小微企业"有钱赚",让金融业心甘情愿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的确,由于自身经营管理缺陷和融资能力不足,又普遍缺乏合格的抵押物,小微企业信用低、风险大成为金融机构不愿意放贷的一个主要原因。时至近日,根据全国工商联的调研数据,90%以上的受调查民营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
而相对于小微企业,如今部分大企业以较低的贷款利率获得了银行的贷款却未用于生产经营活动,而是再度进行了信托贷款,为地方投融资平台提供资金支持。这样一来,实体经济仅获得了一次资金支持,却承受着更高的资金成本。企业则通过一次转手,坐享了资金批发过程中的“利差 ”,成为了资金掮客。这一过程中,存量货币只是向少数大企业手上集中,却并不能给实体经济带来本质改观。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将空转的货币“逼”进小微企业这块实体经济的“短板”中,显得格外紧迫。
辜胜阻认为,要规范民间借贷市场,完善金融证券市场监管,限制投机暴富,挤压“炒”经济的空间,同时要深化改革,营造民企与国企间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还应引导国企调整产业布局,把一般性竞争行业的发展空间尽量留给民间投资主体,防范国企过度扩张对民营中小企业形成"挤出"效应”。”
事实上,近年来,通过监管部门的政策引领与支持,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着力优化发展战略、信贷结构、机构体系、服务能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曾撰文提出了一系列继续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措施,包括将鼓励银行机构增设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引导网点向基层延伸、向薄弱区域和空白点延伸;激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内生动力,以专业化、综合化、差异化为目标,提高与小微企业金融需求特点相匹配的专属服务能力;允许符合条件的小微信贷降低资本占用、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发行专项小微企业金融债、优先选择小微金融成效显著的机构进行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共享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动性、引导性和带动性,通过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制度、增加财政贴息资金、增加担保公司资本金、减免税收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领域等等。
尚福林表示,下一阶段,监管部门将把“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拓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作为工作目标,并继续推动配套政策和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善,从增供给、强服务、防风险、筑合力四个层面,更好地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