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投资市场可谓阴云密布、危机四伏,股市、金市接连下挫,投资者叫苦不迭。六月至今,A股已累计下挫超15%,五月短暂的欢喜已荡然无存;纽约黄金期货价格周三收盘大幅下跌3.6%报每盎司1229.80美元,触及近三年以来的低点,自今年4月初以来,黄金下跌幅度已累计接近25%。
如此惨淡行情之下,期望资产保值增值的投资者何去何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陡然升高给了投资者一条出路。
3.8%、4.2%、5.0%,这是过去一个月,某家城商行发布的期限仅7天的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的变动情况。连日来,各家银行纷纷祭出高收益理财产品解决资金燃眉之急,个别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甚至逼近10%。
存款保卫战白热化
半年考核关口叠加近期银行“钱荒潮”,推高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陡然升高。6月全月高息产品数量极可能超过去年12月,银行“存款保卫战”趋向白热化。
据统计,仅6月25日国有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在售的、收益率超过5%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就有112只。6月以来全国各类银行销售的“5%-8%”收益区间产品将近300只,这远远超过了去年下半年至今年的平均水平。
买早的喊买亏了
王女士前天收到建行的短信,说发售一款5.7%的理财产品。她赶到银行时被告知已经抢光了。谁知第二天,她又接到银行的短信通知,这回推出的理财产品收益更高。 “差不多一样的产品,第二天变成6%了。幸亏我前面没抢到。”
不过,很多早就抢购的市民觉得亏了。
6月24日,某国有银行推出一款高收益的贵宾专属产品,87天,预期年化收益率5%。经常在该行理财的程女士觉得这个收益已经很高了,因为上个月该行的相似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只有3%出头。结果刚刚下单的她,昨天有收到银行的最新产品通知,期限34-89天不等,预计年化收益率最高可达6.5%。同样是5万元起步的产品,两天的工夫收益就涨了1.5个点。“感觉就像这几天的网购,刚下完单人家就打折搞活动。”
高收益理财产品的三大风险
在理财产品高收益的预期下,也存在一定风险。
昨日即有数名客户在苏州维权。他们身着白服,头戴高帽,身书“苏州工商银行理财欺诈”等字样,围坐在位于苏州市三香路与阊胥路口的中国工商银行苏州分行大厅里,并向过往办理业务的市民散发“工商银行理财欺诈讨,客户严重损失”、“苏州工行还百姓的备汗钱”的宣传单。
因此,在理财产品高收益的诱惑下,投资者切记需擦亮眼睛,谨慎购买。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下高收益产品的三大风险:
风险一:高收益产品起点高、不保本
建行江苏分行乾元保本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认购金额起点高达50万元,一般投资者无份购买。招行近两日推出的同业存款理财产品,1个月内可获超过8%的预期年化收益,不过投资起点为300万元,且“不保本”。
不过,在售的产品中,适合普通投资者的、投资起点在10万元以下、预期收益率高于5%的非结构性理财产品有接近30款,涉及工行、招行等大中型银行以及部分城商行。
风险二:说明书含糊难懂 投资方向可变范围大
高收益理财产品说明书很难懂。
比如最关键的产品投向一栏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太笼统,比如某国有大行昨日发行的一款预期收益率为6%的90天期限产品,其投资范围一览说明为“同业存款等符合监管机构要求的其他投资工具”。
“同样是符合监管的投资工具,其风险差异巨大。比如银行间债券市场流通债券和信托、PE股权募资比较风险就低很多。”一位业内人士称,“这样含糊的表述如何能让人看懂,连一个基本的投资比例都没有。”
二是不同风险等级资产的投资比例浮动范围太大。比如昨日一款32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6.2%~6.4%的理财产品,其产品说明称“投资货币市场、同业存款比例为20%~100%,其他资产为不高于50%”,同时,以上投资比例可在[0,20%]的区间内浮动。这意味着其他资产实际的投资比例可最高至70%或最低至0%,“如果70%投向信托等高风险资产,这款产品潜在的风险还是比较高的。”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师认为。
不过,近期多数短期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都是银行同业存款,实现预期收益率的概率比较大。
风险三:不同期限、品种产品说明书一个样
某股份制银行网上所有产品(不同期限、风险评级)都是同样一个投资比例。
比如昨日某股份制银行35天、61天、92天期限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分别为7%、7%、6.2%,三款产品的说明书都标明一样的投资范围。
名词解释
年化收益率:投资期限为一年所获的收益率。实际获得的收益计算公式为“本金×年化收益率×投资天数/365”。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