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可瞻 曾慈航
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时,美国银行、房地美以及房利美等金融机构先后陷入破产危机。
面对危急局面,美国政府顶着巨大的道德压力,用纳税人的钱让陷入困境的公司从悬崖边拉回,而采取如此大规模救助行动的原因,便在于这些企业对美国经济而言已是“大而不能倒”。
大而不能倒事出有因
过去几年中,我们常常听到“大而不倒”这个词,究竟什么样的企业才算得上是大而不能倒呢?现任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给出答案是“一家所谓大而不倒的公司,是指从规模、复杂程度及功能性等方面来看,一旦该公司出乎意料地进入清偿程序,那么其余的金融体系以及整个经济都会遭遇很严重的负面后果。”
那么,这些大而不能倒的机构是如何威胁美国整个经济体系的呢?
由于主张分业经营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于1999年被废除,这使得储户的储蓄安全面临风险,正因如此,美国政府才不得不设法挽救美国陷入困境的几个大型银行。
除了银行机构,从美国政府2008年拯救深陷次级贷款违约的“两房(即房利美与房地美)”的行动也能看出,美国政府同样不会容忍其他规模过于巨大的金融机构身陷绝境。
“两房”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基石,是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资金来源,所经手的住房抵押贷款几乎占了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总额的一半。截至2007年底,仅房利美一家就打包并担保了价值2.8万亿美元的按揭贷款,约占美国所有未偿还按揭债务的23%。这两家公司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危及美国整体经济增长,更可能加大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动荡的风险。
如此重要、如此庞大的两家机构陷入绝境,美国政府自然无法容忍其倒下,美国政府2008年9月7日宣布,从即日起接管陷入困境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地美。根据接管方案,美国财政部将向房地美注资,并收购相关优先股;首席执行官被限令离职,政府相关监管机构接管两大机构的日常业务,同时任命新领导人。所谓“大而不能倒”的机构便这样幸存了下来。
机构“有恃无恐”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耗费了大量资金来挽救除“两房”以外的部分深陷破产危局的大型金融机构,而这些机构所造成的危害也明显起来。由于这些大而不能倒的机构集中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使得市场的效率被拖累,大机构与小机构之间的差距因此更为巨大,更糟糕的是,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也因此遭到伤害。
大而不能倒的公司,所造成的更大问题便是“道德伤害”,由于这些机构的债权人知道政府不会允许它破产,所以债权人们不会要求太多的风险赔偿,这种情况本身就违背市场定律,公司也不会投更多的资金在风险监控上。正因如此,这些大而不倒的机构会有恃无恐地进行高风险投资活动,毕竟他们心里清楚,如果自己搞砸了,美国政府依然会来收拾烂摊子。
美国银行业的高度集中度也说明,大而不能倒的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大,在2002年时,全美前10大银行控制着近55%的银行资产,到了2011年下半年,该数字已升至77%。数字已经告诉我们,美国的小型银行正面临着关门或被收购的命运,而大型银行却在不停让自己变得更大。
由于让少数金融机构做大的隐患是如此之大,美国政商界中的有识之士也在2008年后想出了一些办法,来限制这些已然“绑架”实体经济的金融巨鳄。
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采纳了曾在美国财政部供职的著名金融教授保罗·沃尔克所提出的“沃尔克法则”,该法则要求规定单一金融机构在储蓄存款市场上所占份额不得超过10%,同时该法则还限制银行利用自身资本进行自营交易。另外,银行也被禁止拥有或资助对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的投资,让银行在传统借贷业务与高杠杆、对冲、私募等高风险投资活动之间划出明确界线。
华尔街大佬狂欢依旧
在得到全美纳税人上千亿美元的援助后,美国民众普遍认为华尔街高管们的天量奖金应该大大削减甚至直接清零,逢此窘迫之境,高盛集团宣布其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费恩和另外6名高管将放弃2008年的年底分红。
2009年,也就是次贷危机过后的第一年,被挽救的金融机构开始恢复元气,从悬崖边被拉回来的华尔街大佬们似乎逐渐忘记了2008年那场让他们心惊胆战的浩劫。
2010年,浩劫过后仅两年,美国最大的几家投资银行便计划为其雇员支付1440亿美元的奖励,比之前一年增长了4%。面对这样的奖金水平,原本就对救助金融机构有所不满的民众们无疑被激怒了,有人更批评道,“有纳税人拯救的投资银行正在变得兴隆,而为他们付出的纳税人却依然在衰退的影响中继续挣扎。”
尽管民众质疑和不满,华尔街仍辩解称自己需要这样的高薪来留住人才,高额奖金并不代表投行大佬们没有努力工作。
今年以来,美国经济持续复苏,道琼斯、标普500指数均创下了历史性高位,民众对于华尔街的反感程度也不再如过去的几年那样强烈,可当下一次的浩劫降临华尔街时,投资银行依然会因过度贪婪而面临险境。
作者均为海外研究室研究员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