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了2万亿元,第三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了60%,消费对经济的推动达到了70%以上”,6月28日,上海市市长杨雄在“2013陆家嘴论坛”上向公众介绍,“实际利用外资15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0%。在沪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了403家,城乡居民
收入持续增长,扣除物价因素以后分别增长了7.9%和8.2%,都超过了经济的增幅。”
杨雄说,未来的上海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要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要实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奋斗目标,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在这一进程中迫切需要金融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迫切需要国内外金融界的人士更加积极地参与,一起创造更加丰硕的金融的成果。
杨雄还介绍了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情况:
第一,我们始终把握金融市场体系这个核心,不断增强金融中心的集聚、辐射能力。目前我国主要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等全国性市场,都集中于上海。接近市场、依托市场,正是上海区别许多城市发展金融业的鲜明特点,也是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突出优势。近年来我们在巩固提升现有金融市场功能的基础上,成功推出了股指期货、黄金期货、中期票据、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等一大批金融产品和工具。金融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到2012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了528万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3倍。股票交易额位居全球第四,股票的市值位居全球第七,黄金的现货交易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下一步我们将立足于完善功能,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在广度上,要进一步扩大市场的覆盖面,增强市场的整体包容能力。在深度上进一步优化市场参与者结构,丰富市场的层级,加快完善多层次、强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
第二,我们始终把握金融机构这个主体,不断增强金融服务的竞争力。随着金融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总部级金融机构、功能性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以及新型金融机构加快向上海集聚,截止到去年底,在沪金融机构的总数达到了1227家,中国银行上海人民币交易业务总部正式落户,在沪银行类、证券类、保险类功能性总部机构不断增多。特别是外资金融机构也有423家落户上海,其中外资法人银行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合资的证券公司、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均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
第三,我们始终把握金融创新这个生命线,不断增强金融发展的驱动力。中央一直支持上海金融创新,一行三会很多改革创新都放在上海先行先试,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19号文发布以来,金融创新的力度不断加大,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产品和新业务相继推出。比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近5000亿元,同比增长近50%。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的企业扩大到了50家,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启动,期货保税交割、融资融券、融资租赁等一批创新业务顺利开展。
面向未来,我们将紧紧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大机遇,牢牢把握国际金融创新的新趋势,紧密结合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加快发展股票、债券等基础性金融产品。推动金融衍生品创新,探索扩大人民币跨境业务,促进金融业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联动发展,尽快建立人民币产品创新中心的地位
第四,我们始终把握金融人才这个关键,不断增强金融环境的吸引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上海历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各方面人才集聚,这是很多跨国公司和外资金融机构看好上海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面对全球金融发展的调整、重组与深入创新,金融人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上海金融发展的一大瓶颈。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感金融人才的特别重要,深感给予和引进金融人才的特别紧迫。上海呼唤金融人才,我们将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快集聚以领军人才为重点的高中端人才,积极探索适应转型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把上海打造成为金融人才高地。我们将多渠道健全人才的激励机制,优化人才的居住环境,解决好普遍关心的落户、签证、医疗、教育等问题,努力让每个人都能共享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杨雄最后表示,将进一步加强政府服务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推动金融改革发展,加快建设与我国经济实力、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