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18日起,搭载福特为其配备的“专机”,穆拉利沿着长江一路向东,先后造访了长安福特总部所在地重庆、江铃汽车所在地南昌以及福特最新启动的整车生产基地杭州。
除了在最后一站杭州只是礼节性地拜会当地政府官员外,穆拉利在重庆和南昌都收获了“大礼”。
在重庆,穆拉利不仅见到了牵挂已久的“老朋友”,而且亲自启动了长安福特全新发动机工厂的投产;而在开启了福特中国事业“引擎”的南昌,最早与福特开展合作的江铃汽车可谓“三喜临门”规划年产30万台整车的江铃小兰基地正式投产,启动全新的汽油发动机工厂和全球第700万辆全顺下线。
短暂的三天,穆拉利战果颇丰。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专机”护航,老穆的此番中国之行能否如此高效。
为了避免引起外界不必要的非议,福特中国公关部的员工对于记者提及的“专机”概念一再澄清,并强调,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公务机”,而非中国人传统思维中可能被贴上“特权”标签的“专机”。
“穆拉利一贯的做法是公务机出行,这样既节约了在机场排队等候的时间,又能让自己保持足够旺盛的精力。”上述公关人士表示。
6月19日,穆拉利果然神采奕奕地出现在长安福特新发动机工厂投产庆典仪式上,丝毫没有飞越太平洋和时差颠倒的疲倦。当然,其中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置身福特当下最有增长动力的中国,穆拉利心情也格外舒坦。
据福特中国董事长兼CEO罗礼祥(John Lawler)向穆拉利汇报的最新“战绩”,在过去五个月里,福特在华整体销量增长了48%,其中去年刚导入中国市场的全新战略车型新福克斯劲增了80%,而今年相继投放市场的两款国产SUV翼虎和翼搏都因产能受限而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对比之下,今年1-5月,中国乘用车行业整体增幅只有不到15%,而福特的增长已3倍于行业平均增速。
穆拉利的“老朋友”
6月20日是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铃汽车,000550.SZ)小兰基地正式投产的日子。
上午8点半,穆拉利准时现身江铃小兰新工厂的二楼会议室。按照计划,穆拉利将携随行的亚太区和中国区高管以及江铃汽车高层在这里接受中外媒体采访。
作为东道主,江铃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锡高率先进入会议室,大约五分钟后,穆拉利一行鱼贯而入,在嘉宾席落座之前,他看见了早已坐在那里的王锡高,两位“老朋友”相见格外亲热,穆拉利更是一上来就给了王锡高一个美国式熊抱。这种有点夸张的见面方式,立刻引起会议现场一阵哄笑。而对于老朋友穆拉利,王锡高更愿意直呼其名“艾伦”。
对于江铃汽车,穆拉利有着特别的感情。作为福特最早参股的整车合资企业,江铃汽车堪称福特进军中国市场的“桥头堡”。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轿车刚刚开始进入家庭,福特汽车与“老对手”通用汽车同时角逐中国。在争夺与上汽合资的机会时,福特因车型不够理想败下阵来,仅通过收购江铃B股的方式参股合资,但以福特全顺为主打产品的江铃汽车,只是福特轻型商用车的一个据点。
由于切入细分市场较早,加上江铃汽车的苦心经营,全顺很快成为江铃旗下最畅销也是利润贡献最大的产品。以至于本世纪初,在福特与长安合资成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福特在华的利润贡献都不得不依赖江铃,后者连续多年的稳健盈利,成为支撑福特在华事业发展的基石。
由于看好江铃在商用车领域的前景,福特两个月前宣布继续增持江铃汽车,其后,福特作为江铃汽车第一大外资股东的地位更加牢固。此外,在启用一个规划年产30万辆整车小兰新基地的同时,福特还谋求与江铃扩大合作,包括乘用车项目引进一款福特品牌的中大型SUV和MPV,并首次启动汽油发动机生产项目。
去年,在福特的支持下,江铃跨区域重组太原重汽,将自身产品线一下子从轻客和轻卡扩大到重卡领域。
“进入SUV领域是个转变,陈远清先生是比较谨慎的一个人,福特又是不赚钱的事不干,所以他们都希望江铃不要冒太大的风险,把步子迈得太快”,在被媒体问及江铃对于中长期产品规划是否考虑进入更多细分市场时,王锡高当着穆拉利的面,极其坦率地表示,福特的如意算盘是先把江铃自主开发的SUV驭胜和福特接下来引进的一款SUV产品先做好,再来迈下面一步(支持江铃进入更多乘用车细分领域)。
穆拉利随即回应,解释称,福特一向支持江铃在产品布局上的转型,但在现有条件下,江铃应更加聚焦商用车这一有既定优势的市场。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长安福特乘用车合资项目走上正轨之前,江铃依托全顺在轻客市场的领军地位和稳健盈利能力,已成为支撑福特在华业绩增长的“定海神针”。现在,穆拉利要做的,就是让根“定海神针”为福特在华撑起更广阔的的市场空间,包括轻卡、轻客、重卡乃至江铃试图转型的乘用车项目。
在随后举行的“全球第700万辆全顺下线仪式”上,穆拉利俯身亲吻一辆刚下线的全顺引擎盖,这一瞬间也成为在场摄影师们捕捉的焦点。
在福特中国的员工眼中,这个拿着全球汽车业最高年薪(2011年和2012年均超过2000万美元)的大老板很“NICE”,很讲交情。
“穆拉利来重庆之前,曾私下提出要见一位已经退居二线的副市长,可是这位领导已经不在出席庆典的受邀嘉宾之列。为了照顾这一要求,当地政府只得临时通知这位领导出席。”知情人士透露。
七年内六度来华
福特在中国市场能有今日之光景,与穆拉利6年前极具前瞻性的市场布局有直接关系。
2006年9月,穆拉利从波音转战福特,接替比尔·福特掌舵这家全球第二大车企。彼时,作为美国汽车工业乃至整个国家制造业实力象征的底特律已经风雨飘摇,在金融风暴来袭之前,备受日韩汽车冲击和美国汽车工会施压的美国汽车“三大”都陷入了巨亏。截至2006年年底,已走过105个年头的福特也报出史无前例的127亿美元巨亏。
不过这丝毫没有动摇穆拉利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在上任仅半年后,穆拉利就以新任福特CEO的身份,于2007年3月亲临长安福特新车S-MAX斯麦柯下线仪式,并承诺“加快中国投资步伐来服务中国消费者”。
而在中国之外的全球市场,福特正在力推一项耗资百亿美元的超大规模重组计划,包括关闭全球16家工厂,裁减4.5万名员工和出售过多的品牌。
等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和沃尔沃等高档品牌相继转手后,福特通过聚焦“一个福特”战略重新站起,而穆拉利也通过壮士断腕的重组计划获得了可贵的现金流,并支撑起福特成为在无需美国政府援助下独自挺过金融风暴的汽车企业。在此过程中,福特全球的新车研发计划得以继续推进。
在“一个福特”战略指引下,穆拉利希望将福特汽车的所有车型能够从2006年的97款削减至2013年的40款左右。在此之前,穆拉利还决定,在品牌上仅保留福特和林肯,通过出售其他品牌获取现金流。随后,福特旗下的多个高档车品牌相继找到“金主”,其中沃尔沃则被中国的吉利汽车收购。
事实证明,穆拉利“弃车保帅”的重组计划,最终拯救了福特,并且为福特在华的长足发展打下了根基。2008年9月,当穆拉利借出席“第三届重庆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团会议”之机第二次来华时,已带领福度过最危急关头的他心情大好,并以重庆市长顾问团会议执行主席的身份高调主持了这一届会议。
一年后,穆拉利再次访问重庆。这也是他上任后第三次造访中国,其目的除了参加例行的“第四届重庆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团会议”外,还宣布了一个投资总额高达33.5亿元人民币(按当时利率折合4.9亿美元)的长安福特马自达(彼时福特和马自达尚未分家)新工厂投资计划。
2011年9月,穆拉利第四次来华同样是参加重庆市长顾问团会议,不过,此时穆拉利的执行主席身份已经“易主”。
2012年8月,穆拉利再度来华,先是在重庆参加长安福特马自达的新工厂奠基、然后来北京召开发布会宣布林肯品牌进入中国,最后又飞抵杭州参加生产基地开工仪式。
算上最近的一次造访,穆拉利已经在过去七年里六度到访中国,这样的频率在跨国车企的全球CEO中并不多见。也正是在穆拉利的亲自督阵下,福特在华业绩开始快速增长,中国市场也从2009年开始持续蝉联“福特全球增长最快市场”。2009年底,福特将亚太区总部从泰国曼谷移师上海。
显然,穆拉利希望可以从最近的视角观察中国市场,并以最快的速度对中国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
作者:杨小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