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记者追问“造城运动”隐忧
厉以宁在汉首论“就近城镇化”
就近城镇化避免重复投资做好三点绕开“被城镇化”
城镇化会不会成为4万亿的“升级版”,成为重复投资、产能过剩的牵引力?昨日,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来汉考察,首次对“就近城镇化”思路进行论述:中国的城镇化不能一刀切,需要因地制宜就近城镇化。
此次来汉,厉以宁专程考察武汉城镇化进展。这位83岁的大学者,在倾听武汉、江夏区城镇化情况汇报时,不时颔首。而针对最近银行“钱荒”,厉以宁避而不答,乐于回应城镇化,也许这个课题的解决更加迫切。
一哄而上带来大城市病
眼下,很多地方都在实施城镇化,学术界、经济界很担心:城镇化在一哄而上过程中,容易异化成“房地产化”、“盖大楼”等。在年初的中国经济年会上,厉以宁也曾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盖楼的问题,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户口制度由二元变成一元,最后把“农民”两个字取消,中国城镇化才有余地。
在来汉前,厉以宁就多次提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具体应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老城区改造,通过工厂外迁形成商业区、服务区;其二是工业新区,通过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将成为未来的新经济增长点;其三是农村新社区,指靠近城镇的农村社区建设。
“中国已经有了7亿城市人口,如果3亿—4亿农民再进城,城市受不了,大城市病已经说明问题。”他说。
就近城镇化避免重复投资
此次到汉,厉以宁把农民新社区再次扩大,变成“就近城镇化”——即在新社区的基础上,通过吸引农民前来,适应由农民变居民,再自然而然向城镇化走,向城乡一体化靠近。
厉以宁认为,就近城镇化的好处之一在于,可以避免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
昨日,记者在调研会后追问厉以宁,城镇化是否会成为业界担心的“4万亿”升级版,引发新一轮的过度投资?
厉以宁回答,中国的城镇化不能一刀切,很多地方有各自特点,需要就近城镇化,因地制宜。“因为各自有特点,实行就近城镇化就采取特殊政策对待和实施,不会一哄而上的搞重复性建设,会避免过度投资,从而避免城镇化带来的过剩问题”。
“就近城镇化,是走的一条新农村—新社区—新城镇的道路,就是把农村的村民变成社区居民后,再城镇化改造,否则只谈让农民进城,即使解决了户口问题,农民在融入城区的过程中不适应,会带来许多新问题”。
调研数据显示,现在中国只有1/3的农民愿意转为城市户口,2/3农民还在观望。“观望什么呢?老人愿意住在农村,中年人希望工作稳定,再就是子女教育,这些农民还在把农村当作避风港”。此时强行让他们远离农村进入城市,不见得有成效。
做好三点绕开“被城镇化”
当下引起诟病的除了重复投资,还有一点就是很多人提到的“造城运动”,强调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造成“死城”“鬼城”,是“物”的城镇化,而非“人”的城镇化。
对于这一点,厉以宁认为,需要各地政府做好三个要点:第一,产业支撑,任何城市的发展,产业支持不可少;第二,一定要让农民进城后有稳定的就业,否则农民待不住,再回到农村,土地已经流转,只能转回头找当地政府,滋生问题;第三,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逐步扩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