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王丹 上海报道
泥沙俱下的暴跌之后,主板和创业板走势再度出现显著背离,7月3日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分别下跌0.61%和0.84%,但创业板指数却逆势上涨1.97%,并创下1108.49点的年内新高,一举摸上1100点整数关口。
事实上,今年以来,创业板表现一直颇为抢
眼,创业板指数近三个月已逆势上涨近30%。
不过,持续大涨之后,创业板上行之路已充满变数。尽管逐利资金仍在继续追涨,但风险警铃已然鸣响。
新高归功机构炒作
3日早盘,A股市场再现调整,然而,变化发生在近午间收盘时。
相对势单力薄的创业板却上演了一出单骑救主。最终带动主板回暖,跌幅收窄至1%以内。
“近半年来,创业板走势一直强于主板,这是市场公认的事实,这点昨天再度得到强化。此前很多投资者对创业板已有质疑,不过其仍以创出新高来回应。”华泰证券投资顾问蔡行如此感叹。
“创业板真强!”齐鲁证券上海浦东一家营业部的投资顾问张景林也不禁感慨。他告诉记者,最近来咨询的股民也是悲喜分化,参与创业板的喜笑颜开,没参与的则顿足扼腕,直呼泡沫巨大。
张景林认为,创业板等中小盘股的上涨的确有其理由,但原因主要是来自市场层面,而非公司基本面,创业板的超买现状是助其上涨的根本原因。
今年以来,尤其二季度,市场资金流向创业板迹象明显。昨日,金融、地产等权重股领跌两市,而盘后统计的资金流量数据显示,主力资金再度从银行等板块流出,流向互联网等创业板类中小盘概念股。
前述业内人士分析,机构当初介入创业板也许是因看重某些个股的成长性,但如今恐已演化成了一场资本逐利的泡沫盛宴。
其感慨道,曾被称为“造假板”、“圈钱板”,一度是烫手山芋的创业板,如今基本面并无明显变化,但为何却成了“香饽饽”?
对此,私募基金经理洪涛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机构及整个市场投资策略和操作手法的变化。
与以往游资打游击式的炒作不同,此轮创业板上涨主要由机构参与。公开交易信息显示,每天异动的创业板股票,机构都是买卖主力。
以往普遍缺席创业板的基金也纷至沓来,不仅是在策略言论上力挺创业板,且身体力行,以新兴产业类主题基金为主的偏股型基金纷纷重仓创业板股票,今年上半年的绩优股基就都重点配置了创业板股票。
“机构这样做也实属无奈,蓝筹虽好,但却像无底洞,再多弹药打进去却没什么反应,创业板可以操控的余地则要大得多。”北京一位知名私募人士认为。
多重隐忧剑悬
“基金、游资、散户纷纷涌进创业板,对于"容量"并不大的创业板来说,不满溢才怪”,洪涛说,尤其是公募基金加入,即使动用少量资金也可在创业板上激起风浪。
因此,他认为,在市场资金逐利的氛围中,创业板短期内还是相对安全的板块,尤其是中报业绩向好、超预期或带有高送转预期的个股仍有空间。
不过,另一方面,随着创业板指数不断走高,个股整体上涨,该板块的整体高估值也让不少投资者担忧。
“半年末、年末创业板被爆炒,或与机构冲业绩有关,现在正是这个时点,不排除是机构在制造热点,掩护主板股票撤退”,西南证券分析师刘峰指出,近几个交易日的创新高中,机构资金扮演着主要“护盘者”角色。下半年,基金业绩压力降低后,这些重仓股会不会由创业板股换成低价蓝筹股呢?
近几个交易日,中国石油连续收阳和工行等多只银行股出现异动,这被一些市场人士认为是“国家队”护盘。
此外,7月以来的交易信息显示,基金已有回补医药等中报业绩预期向好板块的迹象。
还有多位受访的业内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创业板已处高位博傻阶段,此阶段市场神经也是颇为脆弱的,稍有利空消息都很容易传导至创业板,从而引发获利盘疯狂出逃踩踏。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创业板ETF成交量疯狂放大,迭创新高。分析人士认为,这说明虽仍有投资者看好创业板,但增量资金入场选股踌躇,改入指数博取收益。
目前,创业板中期大考已为期不远。据记者了解,截至7月1日,共有51只创业板个股公布中期业绩预告,约六成公司预喜,其中预增19家,续盈11家,扭亏1家,另有科新机电等5只亏损。
“中报业绩将对创业板目前的高估值构成巨大考验”,兴业证券一位分析师认为,随着IPO重启和中报业绩预告逐步临近,在创业板内部会出现分化,需警惕中报业绩变脸的风险。
对于创业板后市走势,大成新锐产业股票基金的基金经理袁巍指出,高增长、稀缺板块中的成长股强势仍可期待,但成长股的选择是一个沙中淘金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有阵痛。
此外,进入三季度,IPO重启预期,大小非解禁也将对创业板形成较大压力。“只有部分经得起检验的成长股才能演绎强者恒强的戏码。”袁巍说。
“机构内部出现分化以及产业资本的疯狂减持,都是投资者选择创业板首先要考虑到的风险点。”前述北京私募人士亦表示了其对创业板的谨慎态度。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