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金丰投资(600606.SH)发布重大事项停牌公告称,6月28日晚接到控股股东上海地产集团通知,称上海地产集团将研究有关涉及本公司的重大事项。鉴于该事项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经申请,公司股票自2013年7月1日起停牌。
尽管绿地、金丰投资均未正面回应借壳上市事宜,但经济观察报获得的种种信息表明,在完成借道香港融资通道之后,绿城行将借壳A股上市公司。
在如此低迷的情形下,绿地为什么要出手内地资本市场?
截稿前,经济观察报从两个渠道获悉,内地资本市场或将适度打开再融资闸口。在上周二,部分金融机构接到了证监会口头告知,国内房地产企业的再融资将适度打开。
7月3日,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中区地块拍卖会上,争抢地王的狂热一幕再度上演,万科、保利、中海、招商等各大房企激烈拼抢,在经过323次加价后,万科联合上海张江集团,以总价48.7亿元、单价21415元/平方米的价格落单,创下上海年内总价最高纪录。内房企异动亦成为内地资本市场适度放开融资闸门的一个显象。
囤壳A股?
A股再融资会不会放开?市场同样充斥着置疑的声音。泽晖投资研究总监杨建指出,虽然市场的呼声较高,但监管部门并没有放开房地产再融资的迹象;至于房企IPO、借壳,更是遥遥无期。绿地此举,更像是先把壳资源拿到手,等到政策放开,再启动借壳注资。
上海某大型券商的一位投行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传言中的绿地收购金丰股份,在这个时点停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丰投资的股价处于低位。停牌前,该股股价仅为5.23元,公司总市值只有27.11亿元,在142家上市房企中,排名在95位。而位居第一的万科,总市值已达1020亿元。在不少市场人士看来,此次股权转让,与其说是绿地借壳,不如说是“屯壳”更贴切。
“虽然尚不确定此次股权转让如何估值,但通常会以股价作为重要参考。股价在低位,需要付出的资金也就少得多。即便说国企之间价钱好商量,低价也可以规避不少税费。”上述投行人士称。
杨建认为:“现在这个时间把壳拿下来,一方面可以锁定转让价格,另一方面时机成熟进行重组,所需程序要简单得多。”
实际上,房企再融资叫停已久,此前个别企业所作试探之举,均无回音。
去年8月,停牌5年的*ST商务(000863.SZ)被借壳上市,变身房地产企业,更名为三湘股份。但据经济观察报了解,此举只是监管部门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重组方案披露在先,且彼时尚无房产政策限制。本着“新老划断”的原则,此次借壳上市获得批准。
今年3月,湖北房企中茵股份披露定向增发预案,拟以9.23元/股的价格非公开发行股票1.09亿股,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约9.86亿元,将用于发展公司黄金采选和连锁医药零售等两大新业务。由于增发主体是房地产企业,此举获得了市场的极大关注。不少业界人士也表示,如果这个“擦边球”能顺利过关的话,其他公司也将启动再融资方案。但直到现在,该方案依然没有获得进一步进展,此后,再无房企推出类似方案。
经济观察报还了解到,近两年来还有不少拟由房企重组的暂停上市公司,如郡原地产拟重组*ST北生(600556.SH),舜元地产拟重组S舜元(000670.SZ)。然而,随着交易所放宽恢复上市标准,上述公司均得以恢复上市,重组却遭到监管层和中小投资者的否定而陷入僵局,目前依然是“净壳”状态,但相关拟重组方也没有放弃壳资源的迹象。
“房企不能再融资的市场肯定是不正常的,也会导致优质企业流失到海外上市,所以房企政策开闸是迟早的事情。在这种预期下,房企顶多是将原来一步到位的方案变成两步走,先屯壳,再伺机重组。如果绿地这步棋走得顺利,不排除会有更多的房企采取这种方式。”惠祥投资副总裁殷佑嘉对经济观察报分析称。
虽然绿地重组金丰投资尚未明朗,但绿地的股权方天宸股份却早已受益匪浅。经济观察报查询获知,天宸股份早在1998年就已入股绿地集团3.75%股权,经过后来的一系列增资和摊薄,目前共持有绿地集团2.95%的股权。
今年4月,绿地收购香港上市公司盛高置地期间,天宸股份短期内的涨幅便达到30%。7月2日,绿地收购金丰投资的消息甫一传出,该股又立即封死涨停,并于次日再度逆势大涨近8.75%。
政府推手
金丰投资在地产集团授意下停牌“讨论重大事项”,已经在过去数年间上演过多次。
其中涉及的主要故事,就是理顺其与同胞兄弟同属上海地产集团旗下的中华企业之间的关系。上海地产集团控股金丰投资38.96%,同时控股中华企业36.17%。
金丰投资于1992年上市,为上海“老八股”之一。虽然身处上海,背靠国资大股东上海地产集团,且较早获得融资渠道,但当前的发展情况并不算理想。2010-2012年三年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25亿、2.02亿、1.05亿;今年一季度的净利更是低至2108万元。而中华企业的发展状况亦同样不甚理想。
上海地产集团一直是上海国资中最重要土地储备平台,拥有大量上海市的优质土地储备,但由于在旗下两个壳资源间一直未能实现明确的分工,注入优质资产、解决同业竞争的承诺并未实现。
这一状况积重难返,在上海国资大力推动国资证券化的时期,更显尴尬。按照上海市“十二五”规划,上海经营性国资的资产证券化率目标为40%,其中90%以上的产业集团经营性资产要实现上市。
接近上海政府人士认为,此番金丰投资的停牌,上海地产集团罕见地对外强调不涉及中华企业相关事项,或缘于上海市更高层领导着力解决上海地产集团双平台整合不力,未能有效利用证券化实现公众化发展的目标。
“一弃一保,或许可以为上海地产集团接下来的资产梳理,提供更为专一的目标和稳定预期。”中房信研究总监薛建雄说,如此推动,反而可能会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与此同时,过去五年中,上海国资体系的几个地产平台中,绿地集团高速扩张,乃至冲进财富500强,俨然成为近年来上海国有企业最闪耀的名片。
自2007年开始,绿地集团便传出整体上市的消息,但2008年开始,持续收紧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使其上市之路频添变数。
由于错失了登陆A股的最佳时机,绿地只能于今年5月通过在香港收购盛高置地的方式,释放旗下酒店和商业地产资产的融资功能。而其规模更加庞大的住宅资产,在寻找融资平台方面尚无着落。
“如果绿地继续通过香港平台,也应该能更大程度加强与海外投资者的联系,获得更稳定的资金支持。”薛建雄认为。
但从更高的层面看,坐拥上海证券交易所,眼看着最具攻击性和成长性的绿地集团需要远赴香港平台上市,无疑是一个令上海政府难以接受的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在绿地正式宣布借壳盛高置地前一月,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亲自带队到绿地集团考察,并对绿地下一步的发展做了专题调研。韩正对绿地今后发展提出包括“扩宽海外发展视野、创新体制机制”等三点要求。
除此之外,多年来绿地员工在公司中的持股也无法通过公开市场兑现,目前处于较低的交易价格水平,股权没有更好的退出渠道,这也成为了绿地集团在不断膨胀的人才队伍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在最新公开的绿地股权结构版本中,上海市国资委持股51%,社会持股3%,剩余46%股份均由绿地职工持股会持有。
作者:陈哲 彭友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