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付建利
公募业务向私募等机构开放,带给私募的惊喜已逐渐被烦恼淹没,公募产品运作所需要的庞大后台、营销、风控系统让私募们力所难及,寻求外援是私募当下更为现实的选择。而银行等机构也瞄准了外包业务,有意挖掘这一片蓝海。
“发公募产品是我们公司的既定策略,我们正在和一些机构联系,想将交易系统改造升级等业务交给他们。”北京一家私募机构的总经理透露。此外,还有私募透露,准备将未来的网站运营、电话资讯、TA系统搭建,甚至会计清算等业务都外包出去。
据介绍,私募公司一般是10个人左右,大型私募员工也就二三十人,且主要集中在投研和市场两块。未来发行公募产品,很多部门如市场营销、客户服务、风险控制等都需要扩充人员。
更重要的是,现在市场行情不好,面对券商、保险资管等机构的竞争,银行渠道资源薄弱的私募对发公募产品到底能够发多少心中无底。“万一公募产品发行情况不好,那点管理费可能都养不活招聘的新员工,何况资产管理行业的薪酬水平不低。与其这样,还不如把业务外包出去。”上述私募总经理透露。
深圳一家资产管理规模超过20亿,对公募业务虎视眈眈的私募机构的董事长也表示,目前公司人员只有十多个,如果未来发行公募产品,很多中后台业务一定会外包出去。“以TA系统未来,构建和维护动辄耗资几百万,这显然不是我们能够负担得起的,除非以后做到规模和公募基金差不多。”
实际上,已经有银行对私募未来的公募产品外包业务产生了兴趣。一家国有银行的相关人士就表示,银行对私募公募业务的运营“很感兴趣”,但为了防止关联交易和利益输送,将采取一些手段,比如私募的公募产品托管在A银行,那运营业务就会外包给B银行。
不过,也有不少私募人士表示,私募把公募产品的一些业务外包出去,最需要考虑的是这些外包机构能否保证质量,此外,一旦业务外包,泄密、战略、经营等风险就不可避免,这些是私募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作者:付建利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