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财务门槛有望降低。
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有投行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目前创业板上市财务条件要求企业“最近两年盈利持续增长”这一点并不合理,应予以调整。
对于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上述指导意见称:“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优化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的制度安排,完善发行、定价、并购重组等方面的各项制度。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
事实上,此前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也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出,虽然创业板在当时跟主板相比已经降低了门槛,包括把“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不超过20%”这个要求都剔除了,但是远远满足不了真正创新型企业的需求。
证监会曾于2009年制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对于发行人的财务要求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五百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五千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
有投行人士对本报称,在这两套标准中,由于第二套标准对利润要求低,投行会认为风险比较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依据第二套标准上市的企业几乎没有,大家都选择遵循连续盈利且持续增长的这一较高的标准。
但在经济波动时期,企业很难不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加之创业板公司由于规模较小,行业非常细分,抗风险能力低,遇到经济下行时更加容易受到影响,很难实现连续盈利且持续增长。
在证监会今年的IPO财务核查中,268家企业被迫申请终止审查,其中有一半是创业板拟上市企业。“由于创业板企业业绩一旦出现下滑必须撤材料,哪怕1%也得撤,而主板、中小板却不受这一硬性条件约束,因此创业板撤材料比例非常高。”一名投行保荐人称。
与此同时,上述保荐人认为,由于过分强调业绩成长性,也客观上助长了企业财务造假的动机,导致一些企业为了上市透支未来业绩,出现上市之后业绩大幅“变脸”的情况。近一年来,降低创业板的上市财务标准成为投行业的呼声。
作者:刘冬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