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北王/文 韩亚航空公司的一场空难,两个中国高中生令人痛心的殒命,将游学问题带到社会舆论面前。
以往的印象中,游学是欧美富家子弟的节目,有点儿类似成人礼。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中,多有这方面的描写。不过,他书中的游学,与今日中国轰轰烈烈的游学运动多有不同。
首先是一般都由父母主导和陪同。父母会将孩子带入社交活动中,让其了解不同的社会礼俗,为其进入社会做铺垫。
其次,很注重去名胜古迹、博物馆,了解游历国的历史、文学艺术,以开阔眼界,涵养通识。
亨利·詹姆斯本人就是富家子弟,其小说都有自己阅历的影子,他描写的游学应该是可靠的。
今日中国的游学则是另一番景象。首先,推手是旅游公司,学校则是另一只推手,旅游公司往往给带队老师以免费的优惠。至于与学校是否还有其他的利益输送,媒体已经有一些报导,指出许多游学不过是旅游公司与学校的合伙生意,更深入的事实则有待进一步调查。
其次,往往游而不学,甚至沦为购物狂欢。这个问题,几年前就浮出水面,新华社曾经报导过家长与旅游公司的纠纷,起因就是游学有名无实。家长交了四、五万块钱,结果游学内容与当初的承诺完全两样。
比如,所谓的与美国家庭近距离接触根本没做到,孩子住的是拥挤的地下室。而所谓的体验美国文化,不过是在超市里的疯狂购物。跟游学沾点儿边的,不过是在人家教室外面往里面瞄了一会儿功夫。结果,家长一怒,告上法庭。
亨利·詹姆斯描写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但他笔下的游学,无疑才是正道。今日的中国式游学,不过是一个旅游项目而已。而且即使从旅游角度衡量,也是充满瑕疵,有待改进的。
中国式游学或曰旅游的最大弊端,是学校参与分利。而中国的家长与学生,在学校面前往往弱势,容易被学校主导,甚至操控。加之学生间难免的攀比心理,学校很容易促成生意。毫无疑问,这种游学,从出发点上就错了。旅游的精神是自由与自主,学校利用自身强势促成的游学,带有裹挟的性质,既扭曲了自由精神,也败坏了旅游的品质。
本来,学校的变相乱收费问题就久为家长所诟病,甚至有这样的愤激之词:家长就是学校的摇钱树,学校想钱了就摇一摇。学校利用自己的资源,配合旅游公司,扮演推销员的角色,甚至参与分利,不过是乱收费的变种。
中国式游学背后,还闪动着腐败的魅影。有的旅游公司标榜是当地教育主管机构唯一授权的可以经营夏令营的公司,其真伪如何,有待准确的调查。如果属实,这种授权的正当性于法无据。其背后是否存在腐败,很令人存疑。
游学与空难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畸形的游学热与空难不幸叠加在一起,才有了牵动人心的悲剧。令人痛心的是,韩国航空公司以比中国航空公司优惠三分之一的价格,以及对其乘客免签入境30天的巨大利好政策,吸引了大批中国游客将其作为中转站,而中国航空公司面对自己眼皮底下全球成长性最高的旅游与教育市场,却不思进取,躺在政府补贴上睡大觉,任凭旅客资源流失。从这个角度看,此次空难,与游学并非没有内在关系。
逝者已矣。她们的青春生命,如果能换来对畸形游学热乃至中国民航业的反思与改变,也算一种无奈的告慰。
一般意义上,旅游可以开阔眼界,但是,由旅游公司与学校合谋催生的畸形游学热,一定要降温,甚至应该彻底取消。事实上,2012年,教育部与外交部就曾发表通知,要求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组织出国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但是,这一通知没有约束力,对打着游学幌子的旅游热丝毫未起作用。有关部门应该认真对游学热进行评估,出台有力度的政策,将此风刹住。
这并非泼洗澡水将孩子一起泼出去。从家长角度讲,需要消费理性。中国绝没富到能支撑如此大的游学市场的程度,只不过是中国家长喜欢在教育上花钱而已,哪怕需要咬牙。但是,钱花得值也罢了,而花在如此有名无实的游学上,实无必要。特别是,小学生中的游学也不在少数,这种过于超前的教育消费,受小学生认知能力限制,效果很差,更属花的冤枉钱。中国式的游学,可以休矣。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