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二季度GDP数据公布之后,各界对经济下滑担忧有所缓解。但在昨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办的“2013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和政策分析会”上,多位来自北大的教授不约而同地提醒:谨防对金融发展形势的错误判断。
“债务杠杆与金融危机没有必然的联系,我国债务水平几乎比所有发达国家都要低,没有达到需要主动去杠杆化的地步。”北京大学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陈玉宇表示,不能低估经济全面下滑的危险。
最近几个月以来,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宏观经济“去杠杆”的特征日益明显。
央行统计显示,6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0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7427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8605亿元,同比亦少增593亿元。从这个角度看,6月份,货币政策“中性偏紧”的特征已十分明显。
除此之外,另一个最为明显的“去杠杆”表现是6月下旬银行体系发生的“钱荒”事件。信贷大量投放、准备金集中缴存等多重因素作用下,6月中旬银行体系流动性日趋紧张。在当时的时点上,央行采取了拒绝向货币市场注入流动性的策略。6月20日,货币市场隔夜拆借利率盘中最高甚至飙升到30%。
支持“去杠杆”策略的一个逻辑观点是,我国经济的总债务与GDP之比过高,由此催生了泡沫,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陈玉宇表示,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债务杠杆高低与金融危机是否发生没有必然的联系。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美国的债务GDP比只有英国和日本的60%左右。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债务比有所下降,而日本和英国的债务比仍在上升。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债务总量与GDP之比要明显小于几乎所有主要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中债务与GDP之比最高的是爱尔兰约为663%,日本是512%,英国是507%,美国是279%。而我国的债务与GDP之比约为220%。
“去杠杆更应注重去谁的杠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系教授刘俏表示,当前国有板块的杠杆过高,而恰恰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的杠杆率并不高。“这是结构问题,不能通过限制规模来解决结构问题”。
“千万不能低估经济全面下滑的危险。”陈玉宇还提醒称,今年上半年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很不乐观。单纯强调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是有一定风险的。短期内经济严重下滑,会造成整个社会无法承载的重量。
刘俏认为,从短期讲,政府不应该用过紧的货币政策, 同时在金融监管方面不能管得太死。中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增长率,用适度增长去解决存量结构上的问题。如果不增长的话,存量问题就会放大,最终对实体经济造成伤害。
“从长期讲,三件事非做不可。”刘俏称,这三件事分别为利率市场化;放松金融行业的进入门槛,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 以及彻底改变政府职能,把政府从经济生活的决策者转变公共服务提供者。
(本报记者章文贡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李燕华)
作者:杨芮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