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王康鹏
国际液化天然气(LNG)供应国在淡季对中国连番涨价,暴露的是中国在国际天然气定价权上的尴尬境地
7月10日,国内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如期实现上调,调整后全国平均门站价格由1.69元/立方米提高至1.95元/立方米。发改委酝酿数年之久,天然气价格改革最终实现破冰。
涨价带来的成本增加,引起了用气企业的诸多抱怨。但是,中国市场可能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气价上涨才刚刚开始,高价气时代已逐步来临。而背后主因,则是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定价话语权的严重缺失。
国内调价之前的6月份,中国两个重要的LNG进口来源国印尼和卡塔尔,相继上涨了对中国LNG出口的到岸价。在全球LNG市场的淡季,中国却迎来了连番涨价,中国天然气定价权所面临的尴尬境地暴露无余。
近6年来,中国的LNG进口量翻了20倍。去年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已达27%。据国家发改委去年底下发的《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预测,2015年中国进口天然气将达到935亿立方米左右。
天然气定价权的缺失,使中国付出沉重代价,谋求定价权已刻不容缓。
淡季涨价潮
5月底,中海油与印尼供应方就福建莆田接收站LNG供应价格展开了谈判。6月18日,中海油宣布经过艰难协商,LNG长约供应价格涨至7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左右,涨幅高达70%以上。
这是印尼方面利用其资源供应方的强势地位,又一次涨价成功。
2004年,中海油就印尼东固项目签订框架协议,从2007年起每年进口260万吨LNG至福建莆田接收终端。为保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价格不会剧烈波动损害双方利益,中海油采用了国际通行的长期协议形式定价,协议期25年。
但是,在签订框架协议后,印尼方面却认为长约价格不可接受,以资源不足等理由多次要求提价。2006年,中海油被迫接受在框架协议基础上涨价40%。而现在,印尼又一次故伎重演,提出了涨价要求。
“按道理说长约价格是不能随便涨价的,这对买家来说太不公平。”卓创资讯分析师王晓坤告诉记者,但由于目前国际市场上其他气源价格更高,中海油不得不接受印尼东固项目的涨价要求。
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我国今年5月进口LNG135万吨左右,最大输入国为卡塔尔,进口量为40万吨,月均价约为981美元/吨;其次为印尼,进口量为36万吨左右,月均价约为202美元/吨;第三是澳大利亚,进口量为32万吨左右,月均价约为185美元/吨;第四为马来西亚,进口量为25万吨左右,月均价约为417美元/吨。
印尼东固项目涨价成功,为其他气源国树立了坏的榜样。6月28日,我国最大的LNG进口来源国卡塔尔也宣布,出口中国的LNG到岸价上涨100〜700美元/吨。而此前,卡塔尔LNG已是所有进口LNG中最贵的。
中国LNG市场在淡季迎来了涨价浪潮。有消息称,卖价最低的澳方也已多次借故减少供应量,积极谋求涨价。2012年,来自澳大利亚的进口LNG量达到356万吨,仅次于卡塔尔的498万吨。
面对气源国轮番提价的冲动,中国却只能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王晓坤说,全球天然气需求旺盛,但供应却不均衡。中国天然气进口量不小,但是作为消费方,对上游供应方的反制约能力太弱。
尴尬大买家
国际LNG供应国在淡季对中国连番涨价,暴露的是作为全球能源市场上最重要买家的中国,在国际天然气定价权上的尴尬境地。
以2012年为例,中国原油进口量突破2.7亿吨。去年全年,布伦特、迪拜及辛塔三种主要原油现货平均价为111.4美元/桶,以每吨为7桶来估算,我国去年原油进口花费高达2100多亿美元。
公开资料显示,6月份全球LNG到岸价格中,我国15.0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的进口价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韩国的15.18美元和日本的15.08美元。中国天然气进口代价过高问题已显现。
“中国的市场需求很大,但可惜买什么什么涨,买什么什么贵。作为国际能源市场的一个重要买家,中国应该具备相应的议价能力,不应该什么都别人说了算。增加中国在国际天然气市场的定价话语权,亟需摆上议事日程。”中国石油(8.08,0.06,0.75%)研究基金论坛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说。
全球天然气市场主要分为北美、欧洲和亚太三大市场。目前,北美主要采取竞争性的市场定价,欧洲大陆则混合采取与石油挂钩的长协价和枢纽定价两种机制,而在东亚市场,与石油挂钩的长协价则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的天然气进口主要来自于陆上的管道气和来自于海外的LNG,基本采用了与石油挂钩的长期协议价定价机制。如中石油与俄罗斯正在进行的天然气大单谈判,双方已同意将天然气价格与亚洲油价相挂钩。
如何在现有定价机制下,有效增强中国的议价能力,是增强中国的天然气进口定价权的关键。在业界很多人士看来,中国的消费市场庞大、增长前景看好,是对国际卖家非常有吸引力的方面,这也是中国企业在议价时可以使用的重要筹码之一。
2012年,中国共计进口了天然气425亿立方米,同比增加31.1%。据国土资源部油气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潘继平预测,未来20年,我国天然气进口将长期保持较快发展,2020年进口将达到1500亿立方米,约占消费总量的40%。
奢望定价权?
从国际能源市场的发展历程看,定价权问题深刻反映了国际原油市场利益分配格局的演变。一国定价权的取得,仅凭消费规模还远远不够的。定价权的确立离不开金融支持,更离不开完善的交易市场体系。
申银万国[微博]发布的报告称,除了通过介入国际主要天然气交易所外,要提高中国在世界天然气定价方面的话语权,还需要加强国内自身的建设,即积极推动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天然气现货及期货贸易、积极推出天然气价格指数。
从政府的改革动作看,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已经在逐步推动中。自7月10日起上调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后,国内、国际气价倒挂的问题正在逐步理顺,国内企业海外进口天然气亏损有所缓解。
而被寄予厚望的天然气期货,目前看政府相关部门还没有实质性动作。由于中国天然气产业链的诸多环节都还处在政府管控状态,天然气供求并非完全市场化。中国的天然气期货也只仅限于学界、业界学术研究的阶段,离真正推出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但期货市场的建设,是中国谋取天然气定价权的关键。参照国际原油价格形成体系可以发现,世界主要的期货市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价格发现功能,期货价格已成为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的基准。
在国际能源市场中,长期存在着“亚洲溢价”问题,亚洲地区的石油进口国支付着比欧美国家更高的原油价格,东亚市场的天然气价格更是远高于其他市场价格。如果中国能够建立起亚太区域的天然气期货市场,将在全球天然气定价机制制定中占得先机。
不过,在前述中国石油研究基金论坛专家看来,天然气、原油等中国能源期货市场的建立,前提都离不开人民币的国际化。“并不是有了期货市场就有定价权,定价权的取得离不开货币权支持。”
该专家进一步补充说,谋取能源定价权与人民币国际化密不可分,当前人民币连自由兑换都不行,谈中国在国际市场的能源定价权还为时尚早。美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与强势美元的地位密不可分,美元汇率可直接影响国际大宗商品标价。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