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舆论场上流传着一个让人苦笑的“笑话”你知道当下大气污染中最严重的气体是什么吗?是戾气!
戾气二字被广泛传播,跟最近一段时间里极端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直接相关。首都机场爆炸案,炸得世人目瞪口呆;河南一嫌犯连杀5人,起因只是邻里之间有几句口角,便“恶向胆边生”;当北京一壮汉同样因为几句口角就将熟睡中的两岁女童当街摔死的消息传开之后,整个社会更是惊呆了。这是怎样的一种凶残,可以无人性到如此地步。
每一起极端事件的背后,都有各自的缘由。有的是刻意所为,是长时间情绪的积累所致;有的是偶然触发,具有“激情犯罪”的特征。但通过这些极端事件,似乎又可体味到这样一种社会情绪:易怒、偏激,容易走向极端、走向暴力。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偏激情绪,正是某种暴戾之气。
有必要追问的是,这种暴戾之气何以通过如此集中的极端事件表现出来?是一种偶然,还是戾气确实已在社会心理层面弥漫?针对这些问题,答案或许不尽一致。但可以确定的是,社会心理层面确实出现了一些病灶。
每个社会个体内心里暴戾之气的积累,皆是由内因和外因在共同起作用。简单地将原因归为外部因素,并不客观。当然,动辄选择极端行为者,终究是极少数人从人性的道德底线要求出发,每个人都应当守住底线才是,但这并不现实,任何社会中都会出现“跑冒滴漏”。欲想从根子上消除暴戾之气,需要在个体责任伦理和社会心理两个层面下功夫,两者缺一不可。
对于个体来说,谨防极端这应是一个善意的告诫,极端的举动于人、于己、于社会均无益处。一个谨守本分的公民,应是社会理性的忠诚信奉者,是社会良善道德的实践者。尽管很多人的生活中都有种种不如意处,但激进到失去理智,甚至去残害无辜,无论如何是不能为社会道德与法律底线所容忍的。走了极端,一切“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希望都被“封死”了。而不走极端,任何严重问题,都还有可能获得解决的希望。
应该承认,人心中的“恶之花”不可能全然自我凋谢,从外部因素的角度考虑,就是不要给这种“恶之花”的开放提供合适的土壤。而观察今天的中国社会,可以发现,戾气的郁积,跟转型社会中社会矛盾日益增多、利益分配不尽公正、一些权力的堕落,以及社会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粗暴等因素紧密相关。当然,戾气的郁积,也是近年来总体道德水平有所滑坡的结果,一些人失去了基本的敬畏之心,以致走向极端。
从戾气浓重的现实来看,铲除人心中“恶之花”绽放的土壤,颇为迫切。总体而言,必须努力治疗某些社会疾病,大力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境况,为其打通可以正常发展的向上通道。比如,城市管理领域是相对比较容易郁积不满、愤怒心理之处。近些年中,城管与小贩间的暴力冲突事件频繁发生。倘若城市管理的理念和具体的执法都有较大进步,应该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冲突,消弭戾气。
今日中国社会中一定程度上的公德失范,是不争的事实。遏制道德滑坡,须从根子上入手,需要有好的政府、好的法治、好的社会。道德失范绝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抓住公德失范的关键,就是要提升整体公德水平,这是积累社会资本的必要“功课”。道德水平高了,戾气自然就少了。
铲除“恶之花”绽放的土壤,还要借助公共政策之力,通过政治、司法的改良,来规范权力,追求社会正义,使得利益得到更好的分配,让弱势人群在困顿中仍有盼望。这不仅是部分人群的福祉,亦是整个社会的福祉。
(编辑:李燕华)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