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钻机一响,黄金万两,黄金散尽,钻机不响。
,兹事体大:铁路要继续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如继续靠借债,铁总的债务将越来越庞大。如何拓宽融资渠道,减轻铁总负担,以一石取两鸟,以改革促发展?本观察将陆续为您提供相关解答。
孙春芳
铁道部没了,刘志军判了,中国铁路总公司(下称铁总)的麻烦事来了。
一般人没钱了,首先想到的是去挣钱,以手养口。铁总倒不用这么麻烦,没有钱,借就是了。
但铁总借了钱不一定能还上,原因是它这生意挣不了什么钱。好的年份季度,它能挣点小钱,可这点钱连拍部宣传片的费用都不敷。大多数时候,它的生意是亏钱的。
最近铁总自己有点吓破胆了,怕再这么下去自己这店面在换了招牌之后,恐怕要破产,因为截至到2013年一季度,铁总的债务已经接近3万亿元了,负债率高达62%多。于是它想少借点钱。
但问题来了,新的线路还要继续建,需要钱哪。按照最近发改委和铁总调整的规划,铁总的年度投资金额要从6500亿元增加到6900亿元,今年新开工的项目要从38个增加到47个。铁总自身只能筹集200多亿元,加上收上去又拨回来的铁路建设基金,满打满算也就六七百亿资金是自己的。剩下那么大的缺口如何补?
恐怕还是得借钱,按照发改委和铁总的筹资计划,今年铁总将向银行贷款3170亿元,发行铁路建设债券1500亿元,两者相加,占到年投资总额的七成左右。
不过,由于铁总对自身破产的恐惧,以及背负大量债务让其无法获得财务自由,职工涨薪提高待遇这些问题更是谈不上,因此它一面继续通过借钱一解燃眉之急的同时,也在想办法金蝉脱壳,如何慢慢让自己从无债不活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这一办法其实也是现成的,就是拉其他人来合伙经营这份生意。正规点的说法是引进社会资本,进行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
这里先要把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梳理一下。
按照正统经济学理论,所谓社会资本,又称私营资本或民间资本,顾名思义,指的是有别于公有资本的,由民营企业、企业主或者个人、或独立出资或合伙出资形成的资本。
然而,在铁总的范畴中,所谓“社会资本”的范围更广,基本上非铁总族类的资本都可归在其中。于是乎,神华集团这种巨无霸的央企属于社会资本,陕煤化工这种当地数一数二的国企也是社会资本,铁总甚至恨不得把地方政府出资的钱也算成社会资本。
因此,在论述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之前,笔者先把这一概念厘清,将游离于以铁总为代表的国铁之外的,投资于铁路的资本分为国企资本、地方资本和民间资本三类。
对于上述三类资本,铁总其实应该分类对待,各个击破,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引资政策和办法,而非一个笼统的概念。
先说地方资本。
在刘志军担任铁道部部长的9年间,铁道部跟全国几乎所有的省份都签订了协议,把地方资本与国铁的关系更拉近了一层。
然而在刘时代,地方资本的一大特色,是它没有出真金白银,基本都是从精神上支持铁路建设,其资本都是通过征地拆迁赔偿款折价形成的。
不过在刘时代,铁道部财大气粗,一家独大,只要地方政府支持它兴建铁路,少出点钱它也不太在乎。
接替刘志军的盛光祖接手的是个烂摊子,他比刘的日子要难过,于是不得不精打细算,其当家后马上跟地方资本撇清关系,将城际铁路等地方性铁路的修建事宜抛给地方自己去搞。
虽然地方大员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蜂拥到复兴路10号院去跟铁总谈合作事宜,但铁总的口径目前似乎总是:你们要搞,我们支持,但有一条,我们没钱。
其实地方政府修铁路比铁总还要积极,例如成都至兰州铁路,铁总觉得线路地质条件太复杂了,打算放弃,然而,四川省却不依不饶,坚持要建,最后铁总勉强同意兴建。
因此对于地方资本投资铁路的积极性,毋庸置疑,问题是如何把积极性化为实际行动?目前地方缺的不是建路的冲动,而是建路的资本,铁总将修建城际铁路的事情一股脑儿全部抛给地方,这一举措是否适宜?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孙春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