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产品收益成糊涂账
如今,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中所存在的问题,是百姓最不满意的环节,同时也是理财产品监管中最重要的一环。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共有26773款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其中12707款理财产品缺少收益资料,占比达47.46%。
从数量上来看,今年前7月,有三家商业银行超千款理财产品缺少收益信息。其中,建设银行有1743款产品,占该行产品总数的52.16%,在140余家统计银行中排名第一。中国银行和广发银行则分别有1183款和1070款产品缺少收益情况,占比分别为59.39%和79.2%。
北京商报记者对一些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情况进行查询,发现有些银行把运作情况放在犄角旮旯;另外,有些银行则不披露中长期限产品的运作情况。不仅投资者很难在银行官网上查找到充足的信息及数据,就连专门提供银行理财产品服务的数据服务商,也反映采集理财产品的运作数据相当困难。一位第三方研究机构研究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我们定期就要对市场进行总结和盘点,但是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得不透明、不公开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如资金投向、平均收益、哪类产品风险更大等等"。
外资行成信披重灾区
在理财产品发行策略上,中资银行往往更加稳健,以债券、货币市场等投资品种为主,而外资银行醉心于发行预期收益较高的结构性产品。很多投资者就是看中了产品的高收益,而将资产托付给外资行打理。但信披的不透明,显然加剧了其中的风险。
根据同花顺iFinD统计,渣打、永亨、星展、汇丰、新韩、东亚等六家外资银行逾八成理财产品未披露数据。其中,永亨银行前7月有67款理财产品到期,仅一款披露了收益情况。另外,南洋商业银行、法兴银行、友利银行、恒生银行等四家外资行未披露产品收益信息占比达到70%以上。可见,外资银行理财产品普遍存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
而在北京商报记者此前调查中也发现,一些外资银行仅对该行客户提供产品收益情况。若投资者想要了解过往产品的收益信息,银行客服会直接询问投资者是否开过户,若客户表示没有,银行客服就会婉拒客户的查询申请,要求客户到银行网点与理财经理面谈。
事实上,近年来,外资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负收益甚巨额亏损的数据频频曝光于媒体,引起了较大的反响。银行采用不予披露到期产品收益率或者选择性披露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方式或许与此有关。
信息不透明恐滋生理财风险
一些银行往往以"过往收益不能代表现在的产品"作为拒绝信披的说辞,但这并不能作为银行遮掩产品到期收益的理由,业内人士指出,缺少往期产品运作及收益信息会影响投资者的判断力,导致产品购买的盲目性,给销售误导提供了"温床"。
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看来,银行到期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应当是对外公布的,但是某些银行可能会认为有些产品募集范围不是特别大,涉及的投资者不是很多,所以选择对投资者进行定向公布。除此之外,银行只披露高收益率理财产品信息的做法,还可能是"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谁都希望对外说好的。对于银行产品的收益率到底是公开公布还是定向公布,监管部门应该有一个统一准确的规定,而不是说挑选收益率高的产品公布,希望监管机构以及银行业协会等行业机构能够对此予以规范。上海证券报 (来源:北京商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