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因为国内奶粉接连出了几次质量事故之后,进口奶粉激增。不仅国内奶粉生产企业销量大降,效益不佳,而且由于香港政府为保证本地奶粉供应,对内地客采购了限购政策,使得内地政府也丢了面子。在诸多力量的推动下,夸大国外产品产业链上的某次质量事故,引起消费者的恐惧。
最近奶粉大战当中爆出的“恒天然”浓缩乳清蛋白受到肉毒杆菌污染事件,可以说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
一家国外乳品公司出现一个或者数个批次的质量事故,本来是一个概率事件。而且人家主动承认,积极行动,试图消除影响。为什么会成为国内媒体版面上很大的热点事件呢?看起来,大概是因为国内奶粉接连出了几次质量事故之后,进口奶粉激增。不仅国内奶粉生产企业销量大降,效益不佳,而且由于香港政府为保证本地奶粉供应,对内地客采购了限购政策,使得内地政府也丢了面子。在诸多力量的推动下,夸大国外产品产业链上的某次质量事故,引起消费者的恐惧,成为某些媒体要完成的任务——这个热点,有很明显的“制造”痕迹。
因为影响了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利益,所以热点被“制造”出来的事件,我们见了很多,手法包括夸大、以偏概全的报道,为国内的政府和企业的利益而攻击对手,等等。关于恒天然事件的报道,大概包括其中。
不过,选择恒天然这个事件来做热点,或者试图帮助国内奶粉企业夺回市场份额,或者扩大政府的进口条件,大概是急了点。因为人们很容易从这个事件里看出来,这家乳品公司犯的错误虽然可能会造成的结果不小,但人家很努力地在挽回。批评这家公司的错误,其实是选错了对手。不允许这样的错误出现,就等于要求一个企业不能犯错误,这可能吗?
更为重要的是,批评恒天然事件根本无助于现在激烈进行的进口和国产奶粉的对垒。国内政府和企业必须明白的是,进口和国产奶粉的对垒,不会因为一家公司的一个事件而出现偏向。消费者为什么倾向于选择进口奶粉?一部分来自于长期的亲身实践,一部分来自于民间的口碑传播。因为国内奶粉企业的品质问题,而去曝光或者放大进口奶粉当中的问题事件,源于国内企业界的一个不良习惯,当消费者批评哪家的产品品质差的时候,被批评者常常不去反思自己的过错,而常常以“业界行规”、或者“我们做得还算不错的,别人更差”来搪塞。我们可以清晰地从恒天然事件的报道里,看到这种思路的延伸。这种报道似乎在对消费者说:“别觉得国产奶粉很差,大家看,进口奶粉不也有这样的问题吗?”
而事实上,从国内媒体对于恒天然事件的报道当中,我作为一个读者读到的,其实是相反的内容。
不错,人是生活在对比当中的。
比如说恒天然乳清蛋白事件当中所报道的内容,让我看到的是一次意外的事故。而重要的是,企业的管理者囿于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可能的惩罚规则,承认了所有问题,公开召回产品,主动公布下游企业名单。这种现象,证明了长期运营的市场经济,铸造了自由竞争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
而对比之下,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相应国内乳制品企业,由于市场经济运行时间不长,或者压根儿就是非市场的国有企业,看不到公司的长远利益。所以在出了问题之后,不是推脱,就是搪塞,而且是接二连三地出问题。而且一出就是全行业普遍性的品质问题,害到一大批孩子。常常等到问题大到不得不曝光之后,消费者才惊觉全行业企业不可信。
因此从根本上说,消费者之所以选择进口奶粉,不是作为消费者的我们不知道国产奶粉便宜而进口奶粉需要缴关税价格高昂,我们必须为之付出额外代价。而是消费者格外关心孩子,愿意为孩子的健康支付额外的代价。国内的奶粉企业,不但没能看到消费者的这种支付能力,去努力生产高品质奶粉,失去了占领高价格市场产品的勇气。更是国内企业管理者不尽责,不思量,最终使得多次并发的质量事故使得消费者对全行业信心全无。让“国产奶粉”与“低劣品”划上等号。
这种失信,可以说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也正是因此,国内消费者选择进口奶粉,可以说是一种无奈的不得已之举。因此,绝不可能靠抹黑他人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靠说别人差,来掩饰自己差的现状,可以说是非常愚蠢。改革开放前,我们被告知说欧美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种说法,除了妨碍中国进步之外,还起到了什么作用?今天媒体如果还要沿着这种思路来帮助国内企业,大概作用也是一样。
(作者系财经作家)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