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供搜狐财经稿件 请勿转载)
过去的以行政调控为主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无论是政策思维,还是政策信誉,都早已破产,这是市场之所以逆周期生长的真正原因。过去10年,以行政措施为主要手段、以控制房价过快上涨为主要目标、以抑制不合理的需求为主要途径的房地产调控,由于过于浓厚的行政色彩,以及政策的短期与多变,不仅没有做到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更是扰乱了整个房地产市场的预期。
本届政府在房地产调控方面的“真空”,让包括开发商在内的各界人士都心理没底。除了4月份政治局会议强调“继续做好房地产调控”之外,几乎没有释放任何关于房地产调控的信息。在房地产政策的真空期,房价继续上涨,地王不断,开发商对未来市场的预期无疑很乐观。
但是,媒体报道,8月5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专题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房地产调控各项政策。在政策沉默了半年之久的情况下,这样的一个表态的确令人意外,但也仅仅只是意外而已。
我一直认为,本届政府在房地产调控政策方面的“装聋作哑”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姿态。因为自2003年以来,10年时间,出台了60多项调控政策,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特别是,2010年4月,被誉为“史上最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国十条”出台以来,政策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从限购到限贷,然而,结果是,除了短期抑制了房地产的供需之外,仍然重复着过去的结果:短暂的低迷是为了迎接更猛烈的爆发。
“国十条”的失败,事实上已经毋容置疑的说明一个道理:房地产调控的信誉已经彻底破产。所以,上届政府在最后换届之际匆忙出台的“国五条”不过是对过去10年房地产调控的错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错误记号而已。
“国五条”出台以后市场的表现可谓极其“嚣张”,甚至不像以前,开发商先假装害怕,市场先假装低迷,以此表示对管理层的致敬。“国五条”出台之后,无论是市场,还是地方政府,无论是开发商,还是购房者,对“国五条”连起码的敬畏都没有,开发商疯狂买地,地王频出,房价扶摇直上,地方政府也没有在国务院要求的4月1日零时大限之时出台所谓的细则。
在某种程度上,“国五条”不仅没有抑制房地产的热情,反而成了催涨的集结号,如果说今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又一次大涨的话,“国五条”无疑功不可没。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在执行“国五条”的所有城市中,北京市的细则无疑是最严的,态度无疑是最坚决的,但在70个大中城市中,7月份北京市以16.7%的涨幅高居第一,这无疑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结果。
很显然,过去的以行政调控为主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无论是政策思维,还是政策信誉,都早已破产,这是市场之所以逆周期生长的真正原因。过去10年,以行政措施为主要手段、以控制房价过快上涨为主要目标、以抑制不合理的需求为主要途径的房地产调控,由于过于浓厚的行政色彩,以及政策的短期与多变,不仅没有做到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更是扰乱了整个房地产市场的预期,不仅购房者无所适从,更使得整个行业的发展都因为政策的不断加码而难言健康,问题和矛盾重重。
既然过去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已经破产,对于市场而言,最好的调控政策要么没有政策,要么是真正告别过去的调控思维,扎扎实实在制度性建设方面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房地产市场的稳定,给市场任何一个参与方一个合理的预期,而不是“斗气”。正基于此,我才一直认为,房地产调控可以放心的退出了。购房者在这场长达十年的博弈中已经深刻理解了调控的精髓,对于房地产调控已经不信任,出台任何房地产调控政策都会被视为“助涨”的信号而起到反向的作用。
特别是,我一直强调,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最大的变化是:住房已经告别了绝对的短缺,除了北上广等少数一线城市,绝大多数的住房供应已经足够。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为例。到2012年底,中国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2.9平方米,到2012年年底,中国的城镇人口为71182万人,这意味着,官方统计的城镇住房存量面积为234亿多平,这还不包括60多亿平小产权房以及一些单位的福利分房,保守估算,城镇存量房面积早已超过300亿平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也就超过35平米,已经接近德国、法国、日本(分别为:38平、37平、31平)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即使未来中国加快城镇化的步伐,每年房地产投资只要保持15%的增速,新房竣工量只要达到5亿平方米,就完全可以满足城镇化新增人口的住房需求,事实上,过去五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和住房竣工量远远高于此。
这意味着,在住房市场供求已经总体平衡的情况下,停留在过去的思维,一而再,再而三的出台所谓的调控政策,强调热点城市的供需矛盾,不仅不是灭火,而是煽风点火,不仅稳定不了市场,而且会极大的破坏市场的预期。过去行政性调控政策引发的尴尬不在于政策本身,而在于市场已非昨日的情况下,却依然用老的思维来解决新的问题。而这样的调控思维,即使没有遭遇地方的软抵抗,过去十年的经验已经表明,对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并无益处。
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的房地产调控必须告别历史舞台,这是市场使然,也是产业发展的规律使然。过去10年房地产调控最大的问题就是“偷懒”,就是讨巧,就是回避真正的问题:土地供应的问题,有严重缺陷的预售制度问题、房产税的缺失问题、住房信息的不透明问题等等。过去的管理层,试图在不损害土地财政和地方政府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所谓的调控政策赢得民意的支持,这很显然是一个可悲的囚徒困境。
有开发商认为,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太严了。事实上,从全球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房地产方面对开发商、对炒房、对囤地会如此宽容,也很难想象,一个人拥有几十套甚至上百套住房不需要承担任何成本,中国的房地产政策是太宽松而不是太严了,开发商多年来的抱怨,不过是在唱一出高技巧的双簧而言,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数钱数到抽筋。根本原因,是过去政策暗中维护开发商的利益而已。
房地产调控是该告别了。有人说,需要长效机制,这话没错,但关键是,长效机制需要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让利,这可需要真正下决心,不是说说而已的事。比如,政府放开土地供应垄断,或者让农民直接把地卖给开发商。
但要既得利益者砍自己的骨头,那该多难啊。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财经评论员)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687。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