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网专稿】记者 魏枫凌
7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总体好于市场预期,进口额和工业增加值增速显得尤为强劲。中国经济企稳似乎就在眼前,但是这样的复苏能持续吗?
实际上,随着2012年三季度中国政府推出小规模刺激政策,四季度数据好转也让市场对经济企稳抱有较大期
望。然而在政府换届之后,刺激措施还没来得及保持连贯,政府就面临一些经济学家“不刺激”的舆论压力,2013年上半年GDP增速也再次下滑。这也让本次经济数据回升能否和经济复苏挂钩产生疑问。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在资本市场眼中,继二季度"二次探底"之后,中国经济又已经二次复苏了。”一位经济分析人士感叹道。
“政策见效的速度比我们之前想象得更快。考虑到7月银行间市场资金面仍然较为紧张,实体经济有如此表现有些让人惊讶。”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高说。
在进口产品中,大宗商品贡献较多,包括铁矿石、原油、大豆等品种都创下新高。与原油相关的加元、与矿产品相关的澳元连续两个交易日对人民币升值,亦是受到“中国需求”复苏预期的支撑。
对经济的乐观情绪还在债券市场蔓延。周五上午招标发行的20年期国债,无视资金面和通胀的利好因素,中标收益率大幅高出市场一致预期11个基点。
在工业生产领域,投资品的增长明显好于消费品。钢材日均产量同比增速从6月份的7.2%上升至7月份的10.9%,水泥日均产量同比增速也在稳步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略微弱于预期为这一次“复苏”蒙上了一些阴影。7月零售名义同比13.2%,实际同比11.3%略低预期;限额以上零售增速小幅回落,其中汽车等耐用品增速略有降低。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认为,“复苏”与消费无关,因此难以持续。
另外,发电量从6月份的6.0%上升至7月份的8.1%,也由于异常高温天气而缺乏说服力。如果由于今年异常的高温导致居民用电增长更快,那么工业用电量的增速则会大一些折扣。
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指出,虽然经济数据向好,但是政府继续推动诸如铁路建设、保障房、通信设施等投资项目,也仍然有很显著的必要性,即便刺激规模不是很大。
陆挺的谨慎乐观不无道理。7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23.3%,连续第8个月下滑。在经济下行阶段,依靠投资刺激经济仍是必要手段,而投资的主体也依然是国有部门。
7月以来,房地产投资开始加速,另一方面,非地产投资资金来源增长明显加快,并且增速在今年首次超过非地产投资的增速。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在7月份增至2431亿元,也显示出银行信贷有序地向投资项目打开闸门。
“这背后,是信贷资金对非地产投资支持力度的加大。由于投资资金和投资意愿之间的错配明显减轻,投资面临的约束得以放松,投资前景变得更加乐观。”徐高称。
实际上,大宗商品的进口量在7月份上升,也是看到了在投资领域还有空间。也因此不难看出,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乐观预期,以及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归根到底离不开政府重回依靠投资刺激的道路。
(证券市场周刊供稿)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