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对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众说纷纭。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央行已考虑在银行间市场尝试发行同业存单,并择机推出相关政策,以此掀起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奏。
继央行放开贷款利率市场化管制之后,市场对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众说纷纭。日前《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央行已考虑在银行间市场尝试发行同业存单,并择机推出相关政策,以此掀起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奏。
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存款利率市场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存款利率本身还不具备全面放开的条件,但现在,在银行间市场先推出同业存单是一个比较好的时间窗。央行为此做过调研,对同业存单的定义、发行及交易对象、期限及定价方式、核准程序及金额、发行、流通、转让方式、监管归属问题等关键要素,进行了详尽研究和充分论证,并且还摸索了同业存单等替代性金融产品的发行与交易。不排除在今年内或者明年初先发行同业存单和交易试点。”
今年以来,监管层一再警示银行间市场同业业务期限错配的风险,在一系列严格的监管政策影响下,银行不得不重新配置同业资产,不少股份制银行买入返售业务有所收敛,但是,纵观银行间市场,同业存放业务依旧十分活跃,并且线下交易也很普遍,这给央行带来监管难题的同时,也提供了试点发行同业存单的契机。
“在其他同业业务相对收紧的情况下,很多银行都会抓住市场机会,扩大吸收同业负债(包括同业存放)业务的交易量,同业存放业务能够给银行带来可观的利润收入。”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银行间市场交易员表示。
据了解,同业存放业务和同业拆借业务相比,参与的金融机构更多,包括很多银行的分支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可以参与,而且,相对于拆借业务而言更加灵活,因此,很多银行在自有资金紧张时更倾向于线下做同业存放的交易。
在利率方面,“线下交易的利率是自由的,每家银行都不一样,视当天的资金头寸情况而定,一般是Shibor正负100个基点,如果流动性紧一些,一般是Shibor+150个基点。”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部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
对于银行间市场同业存放业务,央行副行长李东荣曾指出,“近年来,银行的同业存款等线下业务发展较为迅速,在优化银行间资源配置、促进资金有效使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信息不透明、恶性竞争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长端Shibor(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报价质量。为此,央行决定研究通过创新发展同业存单等替代性金融产品,进一步加大对同业存款等线下业务的引导,并以此为中长端Shibor合理报价提供更多参考信息。”
如今,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考虑到同业融资市场的发展以及同业融资利率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央行将推动发展同业存单等代替性金融产品的设想纳入到计划中。
根据央行的规划,在取消贷款利率管制之后,下一步将逐步简并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期限档次。在具体路径设计上,央行则希望从允许合格审慎机构在银行间同业市场上发行同业存单入手,丰富金融机构市场化负债产品。在同业存单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发行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存单。
对于存款利率市场化,央行一直强调“分步实施,有效推进”,不过,从市场基础看,央行认为,经过多年的建设培育,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已成为企业债券、衍生品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定价的重要基准。从调控能力看,货币政策向金融市场各类产品传导的渠道也已较为畅通。
央行相关负责人亦表示,“下一阶段,央行将继续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优化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立健全金融机构自主定价机制,逐步扩大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更大程度发挥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这意味着,“后半年乃至明年初还有望出台新举措,包括可能先行放开银行间同业市场同业存单的存款利率管制,取消五年期存款利率限制,以及现有同业拆放利率市场报价机制安排进一步拓展至信贷市场等。当然,配套措施包括存款保险制度也将会尽快实施,银行业准入门槛可能降低。”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樊志刚在一份报告中表示。
“继银监会8号文(《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之后,大量资金在寻找非银行渠道投资以获得高收益,并且,前一段时间银行间市场钱紧的状况已经反映出同业资金的不稳定性,未来银行对稳定资金来源的争夺将更激烈。同业存单等替代性金融产品能帮助银行通过同业市场交易稳定存款,对于监管层而言,也能够将在线下操作的同业存放业务纳入到监管视野中,以此稳定Shibor的报价。”上述股份制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部人士进一步分析称。
此外,据悉,为了顺利推行同业存单试点,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中心按照央行的要求已着手研究、准备创新产品发行与交易的各项条件。同时,各报价行也在逐步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强化总行对分支行定价的约束作用,同时参与到了发行同业存单等替代性金融产品的探索中。
放短锁长 央行流动性调控显效
自今年8月初至12月底,公开市场将到期央票共计19期,规模4180亿元
“央行通过短期逆回购和续作3年期央票的放短锁长的意图已经被市场认可,并且取得了积极效果。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央行仍将坚持这种操作手法,以维持货币环境的稳定。”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交易员称。
继7月中下旬续发两期3年期央票后,央行周一宣布,对周二到期的860亿元3年期央票进行部分续作,续作规模755亿元,利率则持平于3.5%。
央行于周二在公开市场进行了11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较上周二的120亿元略缩量,7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为3.90%,上次为4.00%,下行幅度较上周的40个基点明显收窄。
有分析人士认为,周二7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仅下行10个基点,有点偏低。但大多数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普遍预期,7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虽仍有下行需求但空间已不大,预计该利率会降至3.80%左右,上下浮动10个基点都是合适的。也就是说,7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有望在下周企稳。
广发银行认为,预计9月份在季末资金紧张时期,逆回购会加大投放力度。如果外汇占款持续减少,那么很有可能降准。其他机构也认为,逆回购利率不宜再大幅下行,因为到本季度末资金紧张时,如果逆回购利率维持低位,会让央行的流动性调控比较被动。因此,把逆回购利率维持在略高于8月份回购利率均值的位置比较合理。
8月份以来,银行间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4.05%。
“央行肯定认为央票续作达到了预期效果,所以才从7月份的秘密操作转变为向市场公开宣布。”上述国有商业银行交易员称,央行对央票续作态度的转变,表明其控制长端流动性的态度非常坚决,与此同时,继续辅以少量逆回购以稳定短期资金面,通过放短锁长来实现流动性的紧平衡状态。
海通证券姜超认为,央行此种作法可以通过锁定长期流动性以推高长期融资成本,从而配合金融去杠杆、经济去产能的调结构政策目标。
另有市场人士认为,目前中长期央票迎来了集中到期的高峰期,并且今年以来M2增速始终高于13%左右的目标增幅,这势必加大央行回笼长端资金的压力,至少在三季度以内,央行还会维持放短锁长的操作模式,以实现流动性合理适度的调控目标。
统计数据显示,自今年8月初至12月底,公开市场到期央票共计19期,规模4180亿元,其中,3年期共计8期,为3040亿元;3个月期11期,仅1140亿元。其中,8月27日和9月10日到期的3年期央票分别高达800亿元和1000亿元。因此,这两期央票续作的可能性比较大。
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流动性供求方向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续作央票有助增强实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下阶段,仍将继续相机开展此类操作并与其他政策工具相配合。(证券日报)
存款搬家倒逼利率市场化
货币是银行的血液。毋庸讳言,对于一家银行而言,充足的存款资金是其发展的动力。然而,经历了6月最后一周高达2万多亿元的存款大冲刺后,7月第一周,中国银行体系不可避免迎来存款大搬家。权威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银行业存款已较上月末大幅减少了1.5万亿元左右,商业银行存款呈现出负增长状态。
存款“外逃”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3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我国人民币存款余额达100.91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
近年来我国人民币存款呈现加速度增长态势,2008年5月突破50万亿元大关,2010年底突破80万亿元大关,去年11月突破90万亿元大关,过去半年多又增加了10万亿元左右规模。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称,最近三四年来,存款市场主要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存款增速呈持续放缓态势;其二,存款波动性加大,银行存款往往呈现出月末几天存款快速增长,月初又迅速流出的情况。
存款规模突破,却难掩商业银行对存款争夺的惨烈。一位国有银行人士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点多面广,吸收储蓄存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网点少,为支撑迅猛增长的贷款,往往不约而同地在对公存款上下功夫,大量吸收对公存款,为贷款提供弹药。
从存款争夺的结果看,国有银行还是占据了半壁江山的份额。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存款余额分别为14万亿、11.6万亿、9.9万亿、12万亿和3.9万亿元。五大行存款规模合计51.4万亿元。
接受采访的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商业银行对存款这类稳定的资金来源争夺会更加激烈。现在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发行短期理财产品。“我们又不能提高存款利率,给客户返点佣金或送个礼品,监管部门都要查处,只能靠发理财产品了。”北京一位股份行支行行长表示,“你不发理财,客户的钱马上搬家到其它银行,到时候,你不仅肉吃不到,连喝汤的机会都没有。”这位支行行长的话点破了其间存在的困境。
在这场以理财产品为“道具”的存款争夺战中,以股份制行为主的中小银行攻势猛烈,国有银行中,除了工行、建行,大都处于被动应战态势。中信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四大国有银行以及交通银行均出现存款大幅净流出,而中小银行成为吸存主力军。
与此相呼应的是,中小银行是发行理财产品的主力军。据普益财富统计,上半年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556款理财产品,占发行总量的42.03%。与此同时,中小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亦普遍高于大银行,一些3-7天期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甚至高达6%。
一位国有银行风险部总经理认为,股份制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比较差,然而扩张的冲动又很强烈,所以开始大搞理财业务,与他们在存款上展开颠覆性的竞争。
靠短期理财产品“截留”存款,在前述股份制银行高管看来,是在“饮鸩止渴”,但无奈之处在于,任何一家银行都无法打破这个魔咒。
存款去哪了
历史上存款搬家在千亿以上规模的现象并不常见。
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2007年4月、10月及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国内住户存款均发生了多则近7000亿、少则1600多亿的搬家现象,存款大量转化为了银行理财资金。
存款“出逃”之后,在股市低迷、房地产限购的情况下,资金仍然找不到很好的出路,于是大量滞留银行体系,成为银行理财资金。
与此同时,“变种”的信贷类银信合作并没有停止,而是不断创新。
比如银行目前热衷于发行组合投资类理财产品,称产品投资于债券、票据、信托等。按照银监会的规定,组合投资类产品要按比例,计算其中银信合作的额度。“但实际上,银行不会告诉监管部门,监管部门也不一定能发现。”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设计经理说。
组合投资类理财产品因此成为这类隐秘的银信合作产品最好的藏身之处。在监管规定未严格执行的情况下,只要一款产品投资标的中涉及除信托贷款的其他领域,哪怕只有1%,也被视为组合类投资产品,不被计入表内。市面上在售或已售的此类产品大行其道,均宣称投资于多种资产组成的资产池,包括优质企业的受益权、信贷资产等,但几乎无一明示具体投资于哪家公司或项目。
另一种规避监管的办法是,借助信托的灵活功能,将信贷类银信合作也可“包装”成财产受益权投资产品。比如,某个企业自有某栋商业物业,信托公司可以设计一款信托产品投资于该物业的租金受益权,然后银行发行一款理财产品,投资于该信托产品。这样,银行仍然“曲线”满足了该企业的融资需求,而整个产品说明里见不到“贷款”、“信贷”等字样。
更有甚者,可以将贷款也包装成财产受益权投资产品。比如银行要对A企业发放贷款,先让一个资金富余的企业B(如央企的财务公司)向A贷款(可通过银行委托贷款),然后信托公司发行一款信托产品投资于B企业对A企业债权的受益权,银行发行一款理财产品投资于该信托产品。
一位资深业内人认为,中国金融业的资产结构正在发生重构。储蓄存款加速向资产管理行业流动,推动银行理财、信托、基金等整个财富管理行业大发展。
农业银行战略管理部资深分析师付兵涛认为,银行理财产品“价格战”就是银行之间争抢存款的一种迫不得已而为之的现象,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视之为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上浮)的一种预演。
存款利率将提高
“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放开后,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步入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深水区。银行为吸引存款,今后将会提高存款利率并推出高息理财产品。
一位股份制银行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旦利率市场化,银行会作出两项反应。“为获得更多存款,银行会提高存款利率,或者推出一些高息理财产品,这样市民在银行存款就会获得更高利息,但银行的存款成本会增加。”
其实,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是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但是,这次并未涉及存款利率的放开问题。人民银行的解释是:“主要考虑是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更为深远,所要求的条件也相对更高。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看,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阶段,需要根据各项基础条件的成熟程度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但事实上,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我国早已经“自发开始”。这次被视为“钱荒”引爆点的银行的理财产品就是存款市场化的最经典实践,理财产品本质上就是通过上浮存款利率吸收存款。就此而言,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实践已经走在了制度的前面。真正的市场化,应该允许商业银行有更大的议价权,同时放开民间借贷的利率,竞争力强的银行可以把存款利率适当上提,贷款利率自由下浮,缩小银行利差,将一些经营不善的银行淘汰出信贷市场。(中国经济信息)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