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张威 发自北京
“张文伟在8月1日就上任工银安盛总裁了,工银安盛还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开会的时候可以看到张文伟总裁,马哲明已经离开工银安盛。”昨日 (8月13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知情人士独家获悉。
此前,在中英人寿官方网站一则信
息披露报告称“根据张文伟先生本人申请,经公司董事会批准并报中国保监会备案,自2013年8月1日起张文伟先生辞职,不再担任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总经理职务,俞宁先生为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临时负责人。”报告称,根据《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第三十二条,俞宁先生任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临时负责人已报备中国保监会,落款日前为8月1日。
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工银安盛官方人员求证,未能拨通电话。中英人寿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张文伟总离开中英人寿是主要是他自己的想法,俞宁现在是临时负责人,总裁一职还要等保监会下文。”同时,记者通过中英人寿和工银安盛相关人士获悉,目前中英人寿个险渠道已经有一人随同张文伟去了工银安盛。
张文伟离开“很突然”/
资料显示,中英人寿由英国英杰华集团与中国中粮集团合资组建,于2003年1月1日正式开业,目前注册资本金达29.4598亿元人民币。
“在成立十周年年会上,很多员工都很感激张文伟,他人很好。他在中英人寿工作这些年给中英人寿带来很多变化,他的离开对我们很多人来讲都很突然。”中英人寿人员昨日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据了解,张文伟带领中英人寿率先走经代路线,后又开辟电销渠道,加快了中英人寿保费的增长速度,公司创建10年连续4年盈利。
那么,张文伟为何舍弃经营十年之久的中英人寿,投向银行系保险公司呢?
中英人寿一位管理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张文伟很有想法,还是想做一些事情,他在经营公司上做得很不错,但是公司除了盈利还需要规模。“在其他保险公司没有开辟经代、电销时,中英人寿保费上升比较快,但是随着各家保险公司纷纷发展经代、电销,中英人寿没有及时调整,个险一直没有做大,一些银行系保险公司发展迅速,给中英人寿带来了很大压力。”
2011年末,中英人寿保费收入一度排名外资寿险第三。2012年受到寿险转型和银保渠道冲击,当年保费收入36.01亿元,排名降至第六位。上述管理人士表示,张文伟离开对中英人寿有一定影响,但是换换思路未必不好。
根据公开资料,张文伟1992年进入保险行业,加入瑞士瑞泰人寿台湾分公司任财务长,历任各职;1999年加入瑞士苏黎世人寿台湾分公司任总经理,两年间使公司转亏为盈;2001年参与筹建中英人寿并带领其发展至今。
据了解,中英人寿副总裁俞宁目前为中英人寿的临时负责人。俞宁的公开信息不多,主要负责中英人寿财务、精算、资产管理、信息统计与分析等工作,监督公司精算体制的建设,评估公司的财务状况及偿付能力,确保公司业务持续、健康发展,2002年4月开始负责中英人寿的筹建工作,曾担任中粮集团资金管理部深圳投资部总经理。
新东家看重其管理经验/
近年,后发的银行系保险公司依靠银行这棵“大树”找到了扩大规模的机会,其中包括建信人寿,农银人寿,交银康联,招商信诺,工银安盛等,而工银安盛也是“利用”银行比较成功的例子。
工银安盛人寿前身是金盛保险,1999年设立,2012年因工商银行进驻改名为工银安盛人寿。
马 哲 明 英 文 名JamesPaulMcCarry,2005年12月起担任金盛保险总裁兼首席执行官,2012年金盛保险变身工银安盛人寿之后,继续担任总裁职务。
据媒体报道,马哲明曾尝试多种方式提升该公司业绩,坚持实行多元化渠道发展、培养理财顾问、推出变额年金产品等。该公司保费收入从2005年末的2.95亿元增至2011年底的16亿元,公司在2007年一度实现了当年盈利,不过公司2011年当年仍净亏损1.96亿元,保费排名位于外资寿险第9名。
工商银行的加入给工银安盛提供了新的机遇,据中国保监会网站公布的一季度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数据显示,工银安盛人寿2013年一季度总体实现保费收入25.1亿元,同比增长656.5%,在合资寿险公司中市场占有率达17%,以绝对优势跃居合资寿险公司首位,在所有寿险公司中的排名第12位。同时,2013年1月至3月,工银安盛人寿连续3个月保持单月保费收入位列合资寿险公司第一。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马哲明很有可能去法国安盛美国分支机构任职,对此记者拨打工银安盛相关负责人电话求证,未果。上述管理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工银安盛规模虽大,但是在内控经营比较短版,而且公司主要发展银保渠道,张文伟具有多渠道经营的优势正被他们所看重。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张文伟比较容易与外资股东打交道,同时与工行也比较熟悉。
作者:张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