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风波”凸显民间金融体制短板—陕西神木民间借贷调查之二
新华网西安8月19日电(记者姜辰蓉、程露)近年来,由于涉煤领域的高额利润,神木民间资本迅速积累,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但投资渠道单一,企业融资困难,客观上助长了民间借贷的大规模存在。记者调查发现,陕北神木等地民间大量闲散资金需有效引导,此次爆发的民间借贷风波折射出我国民间金融存在体制短板,亟待进一步规范。
民间借贷规模难摸清
在神木,金融机构除了正规银行外,还有经政府审批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机构、投资公司、典当行,以及大大小小游离于监管之外的“地下钱庄”。而目前,对于地下钱庄的数量、涉及资金规模、流向等,政府部门则难以掌握。
“所谓‘地下钱庄’,一些是非法典当行,一些弄个小门面就开始吸收资金放贷,还有的甚至就是在宾馆开个房间。”一位神木县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地下钱庄’大部分是‘夫妻店’或‘皮包公司’,通过高利率吸收资金,再通过更高的利率放出,根本没有什么经济实力。一有风吹草动,很多人就跑掉了。”
根据神木县政府数据,截至6月底,神木县22家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26.26亿元,其中不良贷款7918万元;融资性担保公司2家,融资担保业务总额1.23亿元;典当行5家,典当余额2322万元;另有各类投资公司43家。
即使是正规的机构,监控依然存在困难。“这些机构的资金流向比较清楚,主要是能源及化工领域。但是作为一个县我们没有独立的金融监管机构,致使监管主体缺位,客观上存在潜在风险。”神木县县长黄建军说。
对于神木县民间融资规模,政府部门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大额资金流动缺乏监控,为诈骗、非法集资提供了可能。
“在神木,许多人习惯用现金交易,提着麻袋取钱、论斤分钱等现象非常普遍,几百万、几千万元的现金流动并不鲜见。现金流监控则是难点。”神木县一位政府工作人员说。
专家指出,应尽快将大额资金流动等纳入监控范围。同时,在类似于神木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设立专门的金融监管机构,加大风险防范。
民间资本投向亟待引导
作为西部少有的“全国百强县”,前几年神木县经济曾以20%至30%的速度增长,到2012年,神木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当地人手中的资金也在快速集聚。“这些钱除了满足个人消费,往哪里去?为了保值增值,很多人就选择了放贷或投资。”榆林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神木一位杨姓民企老板告诉记者,许多神木人习惯了赚取暴利,根本看不上一元一元地赚“小钱”。“很多人从来不会想到投资快递、干洗、连锁餐馆,因为觉得这些都是赚小钱。他们只会盯着煤矿、房地产、高利贷。”
据神木县政府测算,神木目前民间资金总规模在700亿元左右,这些资金亟待引导。业内人士建议,政府部门应考虑成立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村镇银行等。通过这些渠道,一方面疏导老百姓手中的资金;一方面通过简化贷款手续,为当地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实现两头平稳运行。同时,考虑发行企业债券,规范民间借贷行为,疏通社会资本投资渠道,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当地干部指出,神木大多数居民与企业都是民间借贷参与者,但多数人缺乏投资、金融及相关法律知识。因此,亟须普及投资知识,改变当地群众对高额回报的固化期望。
民间金融体制短板待破解
“目前来看,大的集资案件基本暴露,下一步最大的困难在于小型借贷案件的大量浮现,而且借贷纠纷案件都要经公安、检察机关,最终经法院判决或调解执行,案件处理需要相应时限,兑现债权周期较长,将会给办案机构带来极大负担。”黄建军说。
2013年,神木县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3030户和24949户。业内人士指出,煤价高位运行时,神木民间借贷的资金链条基本能够维系。但民间借贷危机爆发后,原有的民间融资资金补充作用大幅降低,使本来面临经济增速下行压力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雪上加霜,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这就需要多种多样的融资服务,但现在只有单一的银行信贷,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神木县发改局副局长高海雄说,“受到授信额度、信贷门槛和企业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大量民企很难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即使得到了,也要等很长时间,投资机遇早就错过了。”
这次危机也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问题。专家指出,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导致能源企业抗风险能力差,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不足,客观上助长了民间借贷大规模存在,因此民间金融业从体制上进行变革和规范已经刻不容缓。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