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证券的“乌龙指”事件让圈内人士担心量化环境的恶化,对此,上海量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后称“量哲”)董事总经理魏明岚说:“中国的量化交易才刚刚开始,不可避免要遇到一些阻碍和困难,但这并不妨碍它发展壮大,我相信明天是美好的!”
曲折的量化之路
量哲
创始人魏明岚先生很早就与量化结缘,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量化之路并不平坦,中间甚至一度中断。
魏明岚,台湾人,具有深厚的专业教育背景,本科就读财政专业计量组,MBA毕业于美国Emory大学商学院,主修金融工程方向,获金融管理硕士学位。Emory大学是美国十大老牌名校之一,培养了终端政商界杰出人士,如前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前韩国总理李洪九、第十届人大副委员长及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等,其商学院在美国排名前十。魏明岚在金融工程领域有深厚的功底,对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有独到的见解。
回到中国之前,魏明岚先在美国ING做过金融产品研究,2000年左右,为了爱情,他远渡重洋来到上海,“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很好,心想回来应该也有不错的发展,但回来后才发现,金融行业还比较稚嫩,根本没有做对冲的条件”,魏明岚如此描述当时的情景。后经人引荐到当时还是周鸿祎控制的3721做财务总监,直到3721公司卖给雅虎,期间做了大量PE相关工作,和IDG等PE界人士亦非常熟悉。
对于这段时间量化生涯的中断,魏明岚坦言“大环境所限迫不得已,但实业的经验时期对企业的价值有更清晰的认识,对日后的投资是有一定帮助的”。尽管如此,他的量化投资之路却没有中断过,这期间他一直在用自己的资金做量化交易,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型,就是现在“优势”系列,后面在产品模块中将做详细介绍。
之后,随着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期货、期指、融资融券等衍生品工具的一步步放开,魏明岚的量化之路逐渐走回正轨。2012年5月,他成立了上海量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骨干人员主要是来自高校的金融工程或数学系教授,除了深厚的学术背景,都具备丰富的投资经验。
魏明岚说“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和完善的模型,这来源于团队深厚的数学以及金融工程功底,以及丰富的投资经验。只要辅以合适的平台,实现我们的策略,一定可以获得让投资人满意的回报”。
多层次的产品组合
传统的观念中量化交易会有效的分散、降低风险,但其收益率也是相对较低的。魏明岚认为这是市场对量化的误解,他认为“好的量化应当是风险和收益的组合,既可以是低风险低收益的,也可以是高风险高收益的,应满足不同的投资需求和偏好”。量哲的产品组合很好地体现了他的观点,下表是量哲的产品介绍:
通过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量哲的产品层次清晰,组合很丰富,既有高收益的,也有相对低收益,但风险也相对较低的产品。这样一来就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有些客户如高净值人群或机构投资者更看重长期的回报,就可以选择优势或优渥系列,而一些对资金流动性要求较高或一些不愿承担太高风险的公司专户就可以选择优安或优利系列。
谈到产品的发行和运营情况,魏明岚说“经过这几年的培育,国内投资者改变了以往只看收益的做法,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风险状况。总的来说,国内的客户不太愿意承担过高的风险,即使有获得高收益的可能。出发点是在保值的基础上再想办法增值,所以优渥、优安比较受欢迎,一只优渥产品已于4月正式启动,5月启动了一只优安产品。而优势系列主要是自己和朋友的资金一直在做,收益不错”。
为了实现不同系列产品的投资目标,量哲团队制定了不同的量化模型,“为实现较高收益,优势系列保留了相对较大的对冲敞口,而优安及优利的基本没有敞口,除非是特殊情况下会留一点点”,同时在模型设计时,预留了能容纳较大的资金规模,也就是说其产品的资金容量是足够大的。
总体而言,量哲的投资策略主要是基于α套利,通过模型进行因子分析,选出具有潜在超额收益的股票,通常股票池的量都比较大,能够很好的分散风险,同时通过对冲交易规避系统性风险。魏明岚透露“今年10-11月份,高频交易模型将投入使用,成为公司投资组合中的一个策略群,到时整体的风险系数将会进一步降低”。
面临的发展问题
和所有量化基金一样,魏明岚也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已经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但仍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是观念问题,券商是量化基金发行和交易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很多的券商还在沿用固有思维,对于量化基金的理解比较浅,有时甚至抱怀疑态度。这使得基金在发行和交易之前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调研工作,降低了工作效率。
其次券商的支持能力还有限,对接平台等IT问题尚需自己解决。另外券商的交易佣金制度缺乏灵活性,对量化交易,尤其是高频交易来说,应当有更合理的佣金制度。
好在量哲合作的券商—招商证券和兴业证券没有这方面的问题,这让魏明岚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投资模型的设定和完善上。但他依然面临着人才缺乏的问题,在中国找到合适的量化交易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魏明岚是一个低调务实而又坦诚的投资管理人,他坦言“现在对我们来说,希望尽快将规模做大,找到合适的平台和人才,为未来的大发展做好准备”。这应该是很多基金经理人共同的心声,储备实力和人才迎接资管大时代的到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