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航拍三灶机场附近,仍然是大片农田,保留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面貌。
映月路现状。
十年前的映月路仍未从楼市崩盘中恢复。
1988年,广东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的工业化热潮已经如火如荼,城镇建设风生水起,现代厂房和高楼大厦取代了昔日的庄稼地和旧平房,渔村变城市的传奇几乎每个月都在上演,但珠海第一次大规模的城镇化这一年才刚刚从三灶镇启动。
总面积约96平方公里的三灶镇,交通闭塞、孤悬海上,连到珠海市区都要靠摆渡,工业基础近乎为零,城镇化开发起步又晚,缺乏资金,决策者们只能另辟蹊径,开始了用土地来运作资本,继而完善基础设施,再引入工业。第一轮房地产热悄无声息地来了,但很快又因宏观调控戛然而止。
三灶镇的第一次开发,也是珠海第一次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之路,虽然迂回、曲折甚至充满迷惑与争议,但不少当地干部强调,这一时期珠海所建设的大交通、大机场、大港口大格局奠定了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基础。得益于此,三灶镇在十几年后破茧成蝶,于2006年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突破一个亿,位居珠海15镇之首。
珠海三灶孤悬海上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三灶,只是隶属于香洲区的一座小岛,当时没有大桥连接,只有一天一班的渡轮,岛上的1.2万村民极少与外界往来。就是这样的一座小岛,时任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决定大开发,1988年12月三灶管理区成立,动手要建大机场、大港口,还有连通市区的大桥。
上世纪八十年中到九十年代初这段珠海第一波西区大开发时期,到珠海投资后遭遇调控,颗粒无收债务缠身的众多投资人中,李铁生是一个典型。她后来始终没能恢复元气,除了躲债,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珠海市实验中学高中部当清洁工,给学生刷洗衣物。“这都是生活所迫,没办法。”李铁生说,80年代当很多人连彩电都看不上,她已经全身名牌,出入豪车了,当初没想到会这么快就沦落下来,除了她随身携带的老照片,人们已经从她身上看不出她曾经是中国最早一批富起来的百万富翁。2007年,政府终于偿还了一百多万工程款,她的生活才好转起来。
故事从1988年说起。
1988年之前,总面积约1700平方公里的珠海,绝大部分仍保持碧草连天、炊烟袅袅的田园景象,城市几乎只限于16.8平方公里的特区范围内。以至于事隔多年,原珠海三灶镇镇委副书记、现年58岁的梁关好回忆1986年1月21日第一次踏上珠海三灶镇时,心中的那份震惊至今仍挥之不去。
“当时真的连死的心都有了。”梁关好不无幽默地说,当时他刚退伍,被分配到三灶镇,那时三灶还是区公所,只是隶属于香洲区的一座小岛,由于珠海大桥尚未建成,他辗转珠海横琴,乘一艘小渡船上岛,一天只有一班船,由于交通不便,岛上约1.2万村民与外界少有往来,几乎都以种田和捕鱼为生,“环境很差,我也是珠海人,但之前都从未到过三灶,听说分到了三灶,心里当时很不情愿”。
1988年,同为特区的深圳等城市发展均一日千里,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震撼世界,时任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决定开发珠海西部地区(特区位于珠海东部),把这片沉睡的土地唤醒,于同年12月成立了三灶管理区,下辖三灶、红旗、平沙、南水四个镇,总陆地面积约447平方公里,是原珠海特区面积的几十倍。
此前因在珠海斗门白藤湖开发出中国第一个农民度假村的钟华生被梁广大相中,担任三灶管理区书记兼区长。尽管比梁关好晚来三灶两年,但钟华生多年后向南都记者回忆,当时三灶依然十分荒凉、交通闭塞,发展滞后,并无起色。
不过,因为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和交通基础,当时几乎没有人看好这次大开发。钟华生说,还没上任,很多人就跑出来反对,说市区还没搞完,西区怎么建,很多亲戚朋友也劝钟华生不要来三灶管理区,接这个烂摊子,而当时珠海财政吃力,市里面只给了三灶管理区40万元的启动经费,而且拖了四个月才下拨,开发资金都需要自筹,如此大的开发怎么启动,还要建大机场、大港口,钱从哪里来?
“梁广大也问怎么办,我说不怕,只要你放权,就可以调钱。”钟华生回忆。
1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