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艾琳 北京报道
“我对上半年的保费收入和投资收益非常满意,但新业务价值远没达预期。”8月29日,中国人寿(601628.SH;02628.HK)董事长杨明生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开门见山。
截至6月30日的前六个月中,中国人寿实现保费收入2008亿元,同比上升8.7%
;实现净利润162亿,同比增长68.1%。
但是,高于同业0.7个百分点的飙红保费业绩,主要靠银保和团险渠道的趸交产品拉动。其中仅新推出的“鑫丰两全保险(分红型)”一款趸交性产品,其合同保费收入占比就达10.14%,排名第一。而前六个月新业务价值为125.9亿,同比仅增0.76%。
“国寿的策略是规模与效益并重,下半年的重要工作是推动产品结构调整,努力增加新业务价值。”杨明生称,足够的规模有助于公司树立企业形象和增强团队信心,并且保证现金流充裕以应对给付高峰,“今年预计要给付1000多亿”。上半年中国人寿市场份额约为32.5%。
在投资收益上,报告期内中国人寿总投资收益率由去年同期的2.83%增至4.96%。
投资收益率大幅提高,杨认为主要来自于投资领域的拓宽,尤其对股权投资、不动产投资和重大基建类债权项目的投资得到了新的快速拓展,上半年中国人寿这一类投资总额达到455亿。“下半年上述三个领域仍是我们除了定存和债权类外的投资重点,权益类尤其是A股市场仍持谨慎态度。”
投资性房地产收益7.8%
业绩报中最亮眼的一栏莫过于首次出现的“13.5亿元的投资性房地产”科目。
但据持谨慎态度的管理层介绍,该投资性房地产是上半年中“由8宗原自用房地产和即将建成的项目,根据会计准则相关要求和监管部门投资性房地产相关规则进行了投资属性的转换”。
据副总裁刘家德称,8宗原自用房地产和即将建成的项目的账面净值为13.52亿(成本入账法),经过第三方机构重新估值后其公允价值达到21.73亿。“经测算,新增的投资性房地产给中国人寿所提供的投资收益水平约为7.8%。”
上半年,中国人寿净利润同比增长68%,管理层将其归结为资产投资收益增加和资产减值损失减少。
报告期内,中国人寿投资资产为1.85万亿,较2012年底增长3.6%;净投资收益率为4.42%;总投资收益率为4.96%,包含联营企业投资收益在内的总投资收益率达到5.05%。
在投资组合的结构上,除了略增的定期存款比例(37.2%)和持平的债权型投资配置(46%)外,中国人寿继续将权益类投资比例由9.2%降低至8%。
但这8%是前六个月中不断“短线波动”操作后的一个静态结果。据刘家德透露,中国人寿在上半年不断动荡的A股市场中抓住了股指短暂上升、市场短暂好转的机会,果断地兑现收益,使得上半年投资收益情况有了改观。“所以在"6·30"这个时间点上权益类投资资产占比只有8%”。
下半年,中国人寿会在另类投资领域继续加大力度,尤其在不动产投资领域、基础设施投资及股权投资等领域。上半年,在其推进基础设施和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上,已投资金额累计455 亿元;同时推动信托计划、理财产品、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等金融产品投资,共计约37 亿元。
此外,还有几项新的投资项目仍在筹备中。“基金公司由国寿资管向监管层报批,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利率互换等风险对冲方案也在研究筹备中。”中国人寿财务总监杨征对本报记者透露。
先规模后效益
杨明生并不讳言,中国人寿上半年超2000亿保费收入的主要贡献者是各渠道中的趸交业务。尤其是在个险、银保和团险渠道推出了“瑞鑫”“鑫丰”组合等理财类趸交产品。
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30日,除个险外,银保渠道和团险渠道趸交保费收入为537.9亿元和17.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0.3%和101.7%。而银保渠道的首年期缴业务收入则下滑41.4%。
而对于寿险公司市场价值最关键的变量—新业务价值,中国人寿上半年的表现却未能让管理层满意。
中国人寿副总裁林岱仁对仅增长了0.76%的新业务价值成绩解释为:银保渠道受到银行理财产品的冲击,使中国人寿的银保渠道期交业务出现大幅度负增长,银保整体业务价值出现较大下降,从而造成对公司整体新业务价值的影响。
“下半年要义无反顾进行新业务价值的推动,把力量下在长期期交上。”林岱仁介绍道,“第三季度已经在个险、银保两个渠道同时推出纯保障型的产品。针对利率市场化和费率改革,四季度还会陆续提出创新型保障类产品。”
林表示,这一决心在7月份已初见成效,“十年期以上的期交在7月末已经达到8%的增长,而在"6·30"时期交是负增长”。
在大资管时代和费率改革环境下,中国人寿称将在重视保障型产品的基础上,“同时开发出有别于银行理财产品的,结合储蓄、投资、风险保障功能的具有保险特色的创新产品”。杨明生称,“当然,要搞好这种产品的创新就必须要搞好我们的投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