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张哲
今年以来大步流星全面出击的基金子公司,日前被念监管“紧箍咒”。多方信息表明,基金子公司的步调正在逐步放缓。
“协会最近召集了各家基金公司总经理开会,主要内容就是强调风控。”上海一家小型基金公司知情人士说。与此同时,来自多方的
消息显示,监管层在北京、深圳也召集了类似的业务工作会议,会议内容同样是强调风险。
事实上,在会议召开之前,业内传闻多家基金公司子公司内部叫停业务。“也不能说叫停,其实就是母公司觉得步子迈得太大了,需要调整节奏,控制风险。”上海一家小基金公司投资人士说。据了解,其所在基金公司旗下子公司各项业务之前已在逐步收紧和放缓,“母公司领导之前是做信托的,我们的项目对风险的把控本身就比其他同行更高。”他说。
事实上,子公司问世不足一年时间的发展可谓是狂飙突进,尤其是银行系基金实现了资源最大化,平安大华、民生加银旗下子公司借助母公司平台规模激增五六百亿,兴业银行基金旗下子公司兴业财富资产管理成立才两个月,据说规模也有一两百亿。除了银行系以外,基金子公司更是频繁活跃在地产融资、股权质押、定增等业务平台,万家共赢、兴业全球资产等规模都在百亿元左右。
“监管层开会强调的就是风险,基金子公司出问题,母公司难免遭受影响。”一位知情人士说,南方一大型基金公司旗下子公司业务已被母公司暂缓,“他们两个月搞50亿,步子确实有点大。”
还有一些公司对子公司业务原本就不“感冒”,所以到现在也没有成立子公司。
不少基金业内人士将子公司称之为“盲肠”。首先,子公司的不少业务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资质差、风险高;其次,对基金公司来说,核心业务仍然是公募业务,子公司如果沦为银行或者信托的一个次级平台,一旦出现问题随时可以切除。
宽松的业务监管为子公司开展多元资产管理服务提供了足够空间,优势也是最大的劣势,由于子公司规则灵活,一些信托等无法接手的项目也可以借助子公司的牌照做,绝大多数都是通道业务,这里面的风险是不可控的。
作者:张哲 (来源:《证券时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