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红十字医院自2001年起探索医院药房由一家医药公司供货的“药房托管”模式,目前,已实践出一条从源头切断药企与医生间回扣利益关系的医药分家新路径,同时实现临床用药合理安全,形成了“防腐、惠民、增效”的多赢局面,“药房托管”12年,为百姓减负六亿余元。
74岁的撒拉族老人韩阿乙草来自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三兰巴海村。记者8月2日见到他时,他因患胆囊胆总管结石正在青海红十字医住院治疗。他的儿子韩维祥告诉记者,三年前自己的母亲沈才里么姑患化脓性胆总管结石昏迷不醒来西宁就医时,他们曾辗转跑了三家三级甲等医院。
“同样进IC U,有的医院一天要花6000块钱,而红十字医院只要4000块钱。”韩维祥说,“当时为母亲选择了收费较低的红十字医院,治疗效果良好,所以这次父亲生病又来了。”韩维祥说。
始建于1949年的青海红十字医院,目前是青海省内为数不多的三级甲等医院之一,也是我国西部首家通过国际JCI认证的综合性公立医院。据医院副院长高春江介绍,为了从源头上切断医药公司与医生之间的回扣利益关系,规避医疗风险、并保证患者得到合理治疗,医院于2001年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在青海率先实行了药房由一家医药公司供货的“药房托管”模式。
经过招投标等一系列严格程序,当时注册资金100万元的青海美信医药有限公司获得了独家采购和管理医院所有药品的权利。高春江介绍,实施药房托管当月,医院的药品收入就由每月120万元下降到80万元,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也由62%下降到36.08%。这一模式的实施,从源头切断了医药公司与医生间的回扣利益关系,挤出了药品价格中的“水分”,给患者带来了实惠。
在“药房托管”实践中,青海红十字医院实现了“临床用药安全”“病人合理用药”“抵制药价虚高,药价回归合理水平”和“从制度上杜绝医生药品提成,提升医德水平”的良好局面,对破除公立医院以药养医难题也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些专家指出,青海红十字医院的药房托管模式还在进一步探索完善中,但其能够顺利运行12年并取得成效,对于继续深化医改、推进医药分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启示一:医院舍得“放手”,药房托管改革进行得比较彻底。
青海红十字医院药品部行政主任李红说,随着我国医改持续推进,实现医药分家成为医改顺利推进的前提和关键,许多地区和医院的探索往往半途而废或名存实亡,最主要原因就是“舍不得放手”“青海曾有医院搞药房托管,但实施时只把门诊药房托管给药企,而把住院药房留在医院,导致医院的药品有两套进货渠道、营销手段和运作办法,"内部打架"最终使门诊药房不得不重回到老路上去。”
青海红十字医院院长张建青指出,医药分家是机制分开而不是机构分开,是经济利益的切断而非技术联系的斩断,只有理清这一实质,才能确保医改顺利推进。
启示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助力医院发展。
“对于医院而言,自己控制费用是一个难事”,高春江说,但事实上,医院的发展不可能回到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投入的力量十分有限,因此医院必须借鉴现代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在参与医疗服务的同时考虑节本增效。
据任玮介绍,药房托管之后,药房工作人员的工资成本、水电暖和设备折旧成本、房租成本均由美信医药公司负担,医院每年因此减少开支约130万元,降低了成本消耗。此外“药房托管”办法规定,药品采购由公司承担,药房收费是医院经手,每三个月结算一次,这样一来医院每月就有千万元左右的“流动资金”可以使用,为医院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经济支撑的作用。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由于“药房托管”切断了医生的回扣利益链,青海红十字医院也一度面临部分骨干医生调离、辞职的困境。张建青说,针对这一问题,医院和托管企业探索建立了人才激励机制,企业拿出一定比例的盈利资金帮助医生接受免费培训,建立项目资金支持临床科研攻关,并对取得成果的人员进行奖励,用阳光的机制鼓励人才留下来。
“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表明,"药房托管"实现了医院、患者、托管企业"三赢"的局面,是医药分家改革成功的模式之一,值得同类地区医院借鉴。”张建青表示,今后,青海红十字医院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实现医院、医生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合理调整。
作者:顾玲 王大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