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深陷行贿风波的跨国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GSK)日前宣布,将旗下葡萄适和利宾纳品牌业务以13.5亿英镑(约合130亿元人民币)售与三得利(Suntory Beverage and Food)公司。这项业务转让得到监管部门的批准后预计于今年底完成。
对GSK来说,剥离与其主营业务相差较远的饮料业务有利于公司专注主业,而对三得利来说,不仅可以借此扩展欧洲饮料业务,由于葡萄适在中国华南地区市场影响力较大,三得利还可借此扩展在中国的市场范围。
GSK出售业务与行贿风波无关
“出售葡萄适和利宾纳品牌业务是GSK战略性的举措,目的是让GSK集中力量发展消费保健产品。中国是GSK发展战略中极为重要的市场,我们始终致力于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昨日,GSK相关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葡萄适和利宾纳分别在1927年和1937年创立,前者曾在二战期间被医院、学校等地用于补充VC,而后者也是一款提供能量的饮料。2012年,这两个品牌的年销售额大约5亿英镑。
据外媒报道,葡萄适和利宾纳在英国十分畅销,但缺乏足够的国际市场份额,已经不再符合GSK越来越专注新兴市场消费健康业务的战略。
“GSK这次剥离的业务属于Consumer Healthcare部门,而Consumer Healthcare在业内一般指OTC业务,这与GSK这次卖出的部分差得还是比较远的。”一名跨国药企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上述人士表示,跨国药企在做这类决策的时候都会从研发等角度考虑,看是否能和主营业务的研发、渠道等方面结合,如果两者差得太远就会选择剥离。
近年来,已有数家跨国药企通过剥离非核心部门来聚焦主业。百时美施贵宝就于2009年将旗下美赞臣业务分拆出去。辉瑞也于2012年以118.5亿美元的高价将包括惠氏奶粉在内的营养品业务卖给雀巢,随后又将原动物保健业务部门剥离成独立上市公司。
“近年医药行业确实发生了好几起剥离非主营业务的案例,这次GSK剥离的业务规模也不算很大,一般都是企业想专注主业而采取的策略。”上述人士表示。
GSK今年7月以来在中国陷入行贿风波,至今仍未平息。不过上述人士认为,这次出售资产跟GSK在中国的事情应该没关系。“因为这种资产处置一般都是提前半年、一年或者更长时间做出决定的,GSK中国行贿事件7月才发生,企业一般不会这么仓促地做出这种决定的。”该人士表示。
三得利借力拓展国际市场
而对同为跨国企业的三得利来说,收购GSK的饮料业务将拓展公司在全球尤其是英国地区的市场。GSK表示,三得利业务重点在日本和东南亚,其他销售市场如英国、爱尔兰和非洲则稍逊,这方面反而是葡萄适和利宾纳品牌的优势所在。
今年7月3日,三得利控股旗下子公司“三得利食品国际”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总市值约9640亿日元。三得利食品当时就计划把筹得资金用于东南亚等海外企业的并购。
有分析人士认为,三得利收购GSK饮料业务,也将帮助该公司在中国的扩张。
上海饮品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陈杰告诉记者,三得利目前在中国长三角地区做得比较好,主打乌龙茶和利趣系列,但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就比较弱。
“三得利几年前想进军华南市场,花了很多钱搞市场推广,在广州最繁华的天河广场都举行过声势浩大的推广活动,但还是没能挤进去。而葡萄适恰好在华南地区影响很大,各种渠道都能见到。三得利可以靠这种方式进入华南市场,等它把葡萄适的渠道整合好,三得利的其他产品也都能借这一渠道进军华南市场。”食品营销专家陈小龙说。
陈小龙认为,葡萄适和三得利的产品一样,都是区域性产品,在一个区域做得比较好,但在全国范围没有什么影响力,这是两个“区域性产品的抱团取暖”。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事实上,企业要扩张市场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自己在全国范围进行招商;二是以合资形式打人新市场;三是并购一家现成的企业获得成熟市场。而合资和并购的方式更快,对外资企业来说也更常用。
“此前另一家日本企业味之素收购淘大,也是看中了淘大在中国区域影响力。”陈小龙说。2006年,味之素正是通过这一收购获得了淘大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多个城市的销售网络,并借此首次涉足中国大陆的酱油领域。
“现在并购GSK的业务,对三得利功能性饮料产品也有一个补充,这对企业来说还是有正面效果的。”陈杰表示。
(编辑:朱逸)
作者:夏清逸 王治尹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