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正值雷曼兄弟倒闭5周年。
在过去的5年当中,不管是机构还是监管者都在反思问题和变革之道。
如果说以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全球金融市场经历了一段打破-重塑的历程的话,这个过程中最应该关注的是金融监管体系的变革,因为这种变革影响广泛而深远。
不
管是美国的多德·弗兰克法案还是英国的维克规则,不管是巴塞尔协议抑或是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出台的系列监管举措,都导致了市场上金融机构业务行为的变化。
银行业务结构调整
尽管整个金融监管体系的变革影响到的是市场上所有的金融服务提供商,但从主体而言,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营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尤其是跨国银行。
这些金融机构在新的监管条例影响下,不得不进行业务的调整和变更,这里的调整主要有几个方面。
首先,银行业务模式转型。以美国传统的投行为例,除了倒闭的雷曼兄弟、被收购的贝尔斯登和美林,目前仅有高盛仍然坚持其传统的机构投行业务,而本次保存下来的另一家传统投行—摩根士丹利已经转向更加稳健的经营模式。
摩根士丹利收购了花旗集团旗下的花旗美邦,逐渐从单纯的机构客户转向机构加零售客户财富管理这种更加稳健、波动性更低的经营模式。
摩根士丹利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戈尔曼在解释其收购行为时明确表示旨在帮助摩根士丹利实现更稳健的业务收入:“此项交易将使得摩根士丹利从一家风险性较高的投资银行向更加安全的企业转型,业务重点将专注于从财富管理业务中获得稳定的手续费收入。”
而对于综合性银行而言,其业务模式也更加保守。一方面停止自营交易,另一方面出售衍生品和大宗商品业务部门。
其二,银行业持续去杠杆、提高资本充足率。高杠杆是本次金融危机的一根重要导火索,其本质也就是过度承担风险、自有资金不足、流动性错配等问题。
雷曼兄弟倒闭时的杠杆率高达40倍,其美国同行的平均水平为26倍左右,而其欧洲同行的杠杆比率则高达61倍。
在欧美爆发以流动性不足为典型特征的金融危机之后,去杠杆必然成为银行业的必修课,这在欧洲银行持续出售非核心资产方面表现明显,瑞银甚至关闭了其投资银行部,而苏格兰皇家银行、德银等持续出售资产也仍在继续。
而据公开数据统计,现在美国前六大银行的资本金已经在2008年的基础上实现了翻番,杠杆率也已经大幅降低至16倍左右。
尽管在资本充足率、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风险业务防范等方面,不管是监管机构还是金融机构本身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有一个问题,金融危机不仅没能解决反而加剧了这一难题,这就是金融机构的大而不能倒。
以美国为例,全美前六大银行的总资产自2007年增加了28%,这还是在这些银行股票持续下行的基础上,而且在市场上所占份额也进一步增加,使得“大而不能倒”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而且这些大机构之间的交叉业务也仍然紧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性质也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改善。
我们学到了什么?
监管机构所做的所有“亡羊补牢”的措施其实都是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也是我们在今后的金融监管中所需要注意的,也是中国金融监管发展的方向。
从金融机构本身而言,我认为,花旗集团高级顾问William R. Rhodes在今年夏季世界经济论坛上已经给中国银行业提出一个很好的警语:“好的管理,好的风险承担。”
“不仅是中国银行业应该做到这个平衡,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应该如此,每次金融危机本质都是银行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失衡所引发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再次证明了这一点。”William R. Rhodes在会后对本报记者表示。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目前是存有争议的,就是政府是否应该对这些“大而不能倒”的机构进行救助,如何防范道德风险?
这个问题不管是国际层面的监管机构还是国内都没有解决,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的紧密联系,金融机构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质似乎都指向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政府必须救机构于危难之时,但是如何避免这其中的道德风险,美国的多德·弗兰克法案中关于银行破产的条例并未得到实施,因此对于其效果,我们也只能拭目以待。
(编辑:朱逸)
作者:孙红娟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