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节”是检验改作风的试金石
不管是中秋送月饼还是国庆送礼物,虽然打的都是人情幌子,但多数都是“暗度陈仓”,行的是权力寻租或利益交换之实
中秋、国庆两节旋踵即至。能否落实中央相关规定,刹住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切实体现改作风的成果,“两节”是试金石。
8月28日至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中秋节、国庆节就要到了,要坚决刹住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过一个风清气正的节日。
9月3日,中共中央纪委和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发出《关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的通知》。通知要求:
节日期间,严禁用公款送月饼送节礼;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或安排与公务无关的宴请;严禁用公款安排旅游、健身和高消费娱乐活动;严禁以各种名义突击花钱和滥发津贴、补贴、奖金、实物。
在此之前,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致同意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要求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2013年1月,继八项规定之后,中央又出台“六项禁令”,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刹住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人几乎逢会必讲,苦口婆心。其严肃吏治,限制公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建设廉洁政治的良苦用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拥护。
治理节日腐败,一直是党中央反腐倡廉的重要抓手。与赤裸裸的权钱交易不同,节日腐败行为往往是带着脉脉温情的“糖衣炮弹”,而不少党员干部就是倒在了这样的“糖衣炮弹”之下。
中国是个文化大国,讲究礼尚往来,逢年过节请客送礼是文明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这本无可厚非,但变了味的礼尚往来,往往就畸变为权力寻租的谬种。如果领导干部认为在年节期间收受礼品礼金可以用“人情”的面纱规避查处风险,最终可能会在为人、为政方面一错再错。
不请不送,原地不动;又请又送,提拔重用。这句顺口溜也许言过其实,但一些落马干部的案例说明,一些握有人事任用权的干部,正是倒在了请客送礼的“糖衣炮弹”下。不管是中秋送月饼还是国庆送礼物,虽然打的都是人情幌子,但多数都是“暗度陈仓”,行的是权力寻租或利益交换之实。尤其是送礼由公款埋单,损害的是公共利益,更要严厉打击。此风不刹,财政资金就不能实现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不能完全服务于民生事业,党风政风不能根本好转,广大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就会受到损害。
近些年来,正是因为“公款月饼”大行其道,才会出现“吃月饼的人不买月饼、买月饼的人不吃月饼”现象,以及天价月饼层出不穷、普通百姓“望月饼兴叹”的怪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公款月饼”就是天价月饼的罪魁祸首。
对于收受节礼,党纪、政纪、法律都有规定,每逢重要节日也通常予以重申。但这种歪风并没有因为一道道禁令而有所收敛。如何才能从根本上破除节日腐败之门?
要通过改革预算制度,公开“三公”经费,实现预算透明化、精细化,管住乱花钱的手。要通过健全权力的分解制衡机制,推进决策的民主、公开,防范公权力私人化。要通过完善党纪法规,加大对送礼者、受贿者的惩处力度,铲除腐败滋生的社会土壤。各地区各部门细化举措,增强具体落实办法的针对性、可操作性,避免简单地转发文件了事。要加大监督问责力度,通过明察暗访督促落实,通过举报曝光推动落实,通过严肃惩处保证落实。
要使公款切实“姓公”,全面服务于公共事业,就要在财政资金预决算、审计监督以及管理使用等方面探索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每一个部门都要科学制定预算,严禁“弹性经费”;严格财政拨款单位的全年经济审计,加强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普通民众参与的外部力量监督;实现权力分散制约,避免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压缩单位负责人签字报销的权力,使公款流向更加透明公开,并接受单位内部和社会监督。公款一旦无法“私用”,公款送礼自然也就送不起来了。
人们送礼,无外乎是借助官员手里的权力为自己谋取好处,这也从深层次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公平缺失的担忧。如若不送礼,自己就不会通过公正公平的途径获取利益。因此,除了用各种硬性的手段和规章制度来限制权力的滥用外,更长久的办法则是逐渐恢复社会公正公平竞争的氛围。没有特殊,没有例外,大家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的回报,那谁还会去送礼?(文/杨桃源)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