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春梅 发自广州
“毛志刚被‘双规’或与此前被查的戴晓明、李春城案有关。由于此事极为敏感,现在公司上下行事都很谨慎。”9月17日,成都银行一内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
透露。今年6月份,成都银行前董事长毛志刚被免职,原财政部长李捷为新的董事长人选。不过,卸任不久的毛志刚很快传出被“双规”。对于此事,成都银行一直保持沉默。9月16日,记者致电成都银行办公室,其工作人员称“我们现在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接受任何采访”。
2012年8月中旬,时任成都工投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戴晓明被带走接受纪检部门调查,据称其在接受调查期间检举揭发他人多条违纪违规线索,不久,四川原省委副书记李春城被调查。随后,成都多家国企领导被纪检部门调查,其中包括成都市兴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建明、总经理王文全,成都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下称“建工集团”)董事长张俊。
据查,毛志刚曾担任成都市大型国资委企业成都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工投集团”)董事长,“许多市政府主导的项目都离不开成都工投集团的支撑。”一位不愿具名的当地官员称。在毛志刚掌舵成都银行期间,成都工投集团曾为其大股东之一;2012年,成都建工集团也以6.23亿贷款位列成都银行前十大贷款客户。
毛志刚2004年掌舵成都银行以来的重要工作就是推动成都银行上市。为此,其2007年引进战略投资者丰隆银行,并加速推动成都银行对外扩张。然而,启动上市计划2年多,成都银行上市始终无进展,这或成其掌舵成都银行9年的最大憾事。
与地方投融资平台关系复杂
对于上市迟迟未有突破的成都银行而言,其9月发生的一场人事变动或让其上市之路又添艰辛。
近日,成都银行前董事长毛志刚被“双规”。成都银行一位内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毛志刚被“双规”或与此前的“李春城案”有关。
9月5日,成都银行在官网发布公告称,9月3日已召开2013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五届董事会、监事会。同日,第五届董事会、监事会分别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选举李捷为第五届董事会董事长,张建华为第五届监事会监事长,聘任王晖为行长。
事实上,成都银行这一轮人事变动早就已经低调进行,并且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5月5日,成都市政府召开的第3次常务会议就决定,“免去田华茂的成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职务(保留原待遇)”、“王晖为成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人选”。
而在6月21日召开的成都市政府第7次常务会议则决定,“免去毛志刚的成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职务”、“李捷为成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人选”。
资料显示,此次人事任免涉及20多位人员,其中包括此前已经被纪检部门带走接受调查的成都兴蓉集团董事长谭建明、总经理王文全。
资料显示,毛志刚为大专文化程度,经济师,1998年之前在四川第一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曾位至董事长、党委书记。1998年后,毛志刚进入政府部门,并且身兼数职,最高曾担任成都市政府副秘书长和成都市安监办主任。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8月-2004年4月间,毛志刚不仅一直担任成都市政府副秘书长,而且还是成都市大型国资委企业、成都市政府重要的投融资平台—成都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第一任掌舵者。
成都工投集团成立于2001年8月,原名成都工业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2月28日正式更名,注册资本50亿,经营范围包括投资、非融资担保、资产经营、管理和资本运营、工业地产等多个领域,曾先后参与中石油天然气1000万吨炼油、80万吨乙烯项目合作、成都一汽、富士康、京东方、深天马等市多个重大产业化项目的建设,是成都市政府重要的投融资平台。
而在毛志刚担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和工投集团董事长期间,李春城在成都市委担任市长、市委书记等职务。
“许多市政府主导的项目都离不开成都工投集团的支撑。比如李春城主政期间曾力推的‘旧城改造’项目,就曾以成都工投集团为融资平台筹措到150亿的拆迁资金。”一位不愿具名的当地官员称。
2012年8月中旬,时任工投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戴晓明被带走接受纪检部门调查,而戴晓明接受调查后不到4个月,时任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被纪检部门带走调查,外界纷纷将戴晓明被“双规”看成“李春城案前奏”,而随后在成都进行的一系列紧锣密鼓的人事任免则被看成“李春城案”的继续发酵。事实上,虽然毛志刚早在2004年就已经离开工投集团,但其掌舵成都银行期间一直与成都工投集团及其背后的成都市国资委有着牵连不断的关系。
2010年,工投集团及其下属子公司所控制的成都银行的股份达到14.59%,而成都市国资委企业成都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投控集团”)持股4.96%。次年,在经过一系列股权转让后,成都投控集团以20.07%成为成都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其前十大股东中,国资委下属企业3家,持股总比重占到27.52%。
债台高筑年息达1.68亿
事实上,对成都银行来说,毛志刚是一个力挽狂澜的人物。
2004年8月末,成都银行存款余额仅167.1亿,市场占比降至4.7%,不良贷款率高达25.43%,在银监会当年的监管评级分类中被列为第五类。而毛志刚入主成都银行后的第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处置不良资产、改善资产质量,而他的这一工作也得到成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2004年,成都市政府曾安排部分优质地方财政单位受让成都银行部分关联股东持有的6.4亿股,并以现金方式收购成都银行10亿不良资产。不过,这些措施并没有根本改变成都银行的发展困局。2007年末,成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仅为3.40%,核心资本充足率为2.34%,不良贷款率高达7.82%,而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竟高达558.76%,各项指标均远不及国家监管水平。
为彻底扭转困境,2007年成都银行启动史上最大规模“增资扩股”。引入了马来西亚丰隆银行、中国铁路总公司等12家境内投资者,共募集资金60亿元。
2008年末,成都银行资本充足率上升到17.62%,核心资本充足率也达到16.55%。但刚走出资本金紧缺困境不久,成都银行就迫不及待地走上异地扩张之路。2010年,成都银行开设首家省外分行—重庆分行,布局省外。除了跨区域经营,成都银行还开始尝试跨业务范围的拓展。同年,成都银行与丰隆银行共同发起设立国内首批、中西部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四川锦程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
然而,成都银行自身的经营实力并不能负担如此高速的扩张。为解决资本金困境,成都银行不仅制定了2010-2012年资本规划,而且紧锣密鼓地处置多地商业地产。
2010年11月,成都银行对位于东大街等4处商业房产进行处置,总面积达5.24万平方米;同一月份,成都银行友谊广场B座以1.65亿元易主;12月15日,新建广场以1.21亿元成交,同日,通美大厦、银座大厦分别以5700万、9500万元挂牌拍卖。2011年,成都银行在一月之间两次转让旗下共计55套房产,评估总价2.8亿多。
但这样频繁的卖楼对成都银行来说也只能获得杯水车薪。
2011年5月,成都银行通过发行24亿10年期次级债券(附有第5年发行人赎回权)补充资本金。该次级债券票面利率高达7%,甚至高于当时6.8%的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照此计算,成都银行每年付息高达1.68亿,即便成都银行第5年选择赎回该次级债,其融资利息也高达8.4亿元。
在2011 年年度股东大会上,成都银行又审议并通过《关于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有关事宜的议案》,拟发行不超过80 亿、期限不超过5 年的小微企业金融债券,并于2012 年10 月向中国银监会递交了申请,但目前尚未获批。
为了满足超速的扩张步伐,成都银行不得不加快上市步伐,以期获得补充资本金的长效机制。
谋求上市2年未果
2011年6月22日,成都银行召开2011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其IPO相关议案。2012年4月,成都银行正式向证监会递交IPO申请。
不过,递交申请一年多,成都银行目前还在初审阶段。而从成都银行2012年业绩看,其发展形势也并不乐观。
根据成都银行2012年年报显示,截至去年末,成都银行实现账面净利润25.42亿,较上年增长1.38亿,增幅仅为5.74%,在所有拟上市银行中排名倒数第二,而在2011年,成都银行净利润同比增幅曾高达47.91%。
虽然在2011年依靠发行次级债和处置固定资产,成都银行获得了大量的资本金补充,但2012年其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仍有所下降。因此力推成都银行上市是毛志刚掌舵成都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不过,对于推动企业上市,毛并不陌生。
毛志刚曾在担任四川第一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第一纺织”)董事长时就成功主导第一纺织上市。
不过,无论是此前主导并完成上市的第一纺织,还是后来力推但未果的成都银行上市,毛志刚所主导的这两次上市背后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第一纺织上市前,成都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持股比例高达51.99%,据不完全统计,成都银行目前通过成都市国资委下属公司持股的比重也占到30%左右,其前十大股东有成都市国资背景的企业就已占到3家。
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毛志刚曾直言:“成都银行发展到今天,地方政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事实上,不仅地方政府对成都银行发展作用巨大,成都银行对地方政府也可谓“十分支持”。
2012年成都银行前十大客户中,成都市土地储备中心以7.9亿元贷款位列第二;其2011年更是以9亿元贷款占到整个贷款余额的1.12%,位列第一。2012年,其前十大客户中,至少有5家企业为成都市国资委企业或市属单位企业。
但现在毛志刚突然被“双规”,成都银行这种与地方政府水乳交融的关系,为其上市进程添加一层厚厚的迷雾。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