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网专稿】记者 王熙喜 9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钱军辉副教授表示,新世纪第一个十年里,中国出现了持续的“双盈余”。为应对因此而产生的通胀压力,中国人民银行被动进行大规模的货币冲销操作。
钱军辉谈及央行与金融市场的关系问题,央行是
终极的流动性提供者,也是商业银行最后贷款人,所以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约束力也是必要的。但是现在监管体系当中银监会是独立于央行,这不利于央行对商业银行的有效约束。
钱军辉是在“金融市场化改革: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论坛上作上述表述的。
货币政策的目标,周小川在2012年的一篇文章里面归纳了四点,第一是维持低通胀,第二是维持合理的经济增长,第三是维持较低的失业率,第四是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其中他强调防通胀是中央银行最主要的任务和使命,在货币政策中份量最大。钱军辉补充,事实上央行还完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目标,那就是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个目标如此重要,以至于把第四个目标完全抛弃了。1995年到2005年央行一直是维持着事实上的固定汇率。即便是2005年汇改之后,中国的升值也是很缓慢。
钱军辉表示,央行怎么去解决了汇率稳定和低通胀之间的矛盾?从2000年到2012年,中国外汇储备存量扩大了将近16倍,平均每年增长21%,宏观经济学告诉我们,买外汇资产也就是扩大货币供应量,有通胀压力,但是我们央行的资产表大规模扩张并没有引发大规模的通胀,2000年到2012年,平均年通胀率是2.3%,最高的月度通胀率是8.7%,这是一项十分值得称许的成就,尤其考虑到同期实际GDP的高速增长。
中国央行的艰难适应,体现在通过负债表的非常规扩张。央行总负债可以分解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货,第二部分是所谓的债务融资,主要包括存款和央票,存款部分主要是商业银行强制的存款准备金,也是要付利息的,第三部分是自有资本,自有资本对于央行来说一般都是非常低的,中国也是一样,而且基本不变。在过去十多年里面,艰巨的适应第一个特征就是债务融资取代通货发行,在央行的负债表当中,通货发行在1999年的时候还是份额非常大的,这个跟其他世界上主要央行差不多,可能稍微小一点,但是还可以。到2012年的时候缩了一半,从40%几缩到只有20%。那么相对应的是债务融资的比例从45%一直到接近有75%,2010年应该是最高点,是77%左右,这是第一个特征。第二个特征是央票的新起和衰落,央票因其灵活性一度成为货币冲销的主力,然后因其要支付市场化利率,期限最长只有三年,渐渐被弃用。而银行准备金一方面利率很低,另外一方面理论上可以无限制的锁住,最终成为过剩流动性的“蓄水池”。
钱军辉表示,成功的适应并非没有副作用。过高的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一度超过20%)推动了金融脱媒过程行业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以数量为基础的货币调控将渐渐失去有效性。未来中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要求资产表约束的放松,另一方面要求从以数量为基础的调控价格转型为以价格(利率)为基础的调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央行已经成功从直接调控转型为间接调控,下一个转型的时机已经成熟。
钱军辉谈及央行与金融市场的关系问题。央行是终极的流动性提供者,也是商业银行最后贷款人,所以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约束力也是必要的。但是现在监管体系当中银监会是独立于央行,这不利于央行对商业银行的有效约束。比如,今年“6.20”钱慌事件,一些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无节制的做短融长借,如果放任自流的话整个金融体系会出现过度的期限错配,央行显然要管。问题是这些银行是银监会的孩子,打不成别人的屁股,只好断粮。
(证券市场周刊供稿)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