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更应该服务于小微企业
中国“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政策出台以后,全国各地申请民营银行试点的热情空前高涨,9月份新增5家银行企业名称获核准,分别是苏宁银行、华瑞银行、中联银行、锡商银行、国民银行。
目前来看,民营资本设立银行主要有三个途径:其一是直接新设;其二是在现有农村信用社等国有资本退出的基础上,扩大民间资本投入,即“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其三是将村镇银行改造为实质上的民营银行,即“允许发展成熟、经营稳健的村镇银行在最低股比要求内,调整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持股比例”。在心怀民营银行试点可能放行的喜悦之际,公众也不无隐忧,即新成立的民营银行能否真正为小微企业服务?能否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要求做到安全稳健运营?
据银监会统计,截至去年末,中国已有银行业金融机构3747家,从业人员336万,数量上可谓相当庞大,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是一个不争事实。那么,凭什么几家民营银行加入到银行队伍以后,过去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就能妥善解决呢?因此,在民营银行试点问题上,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制度设计。否则,试点民营银行会很快发现大企业或者国有企业才是真正的“唐僧肉”,从而难以发挥激活我国经济末梢—小微企业的杠杆作用。
为了让民营银行更好服务小微企业,必须对民营资本进行认真筛选,即哪些民营资本具有服务小微企业的比较优势或潜质。例如,通过阿里巴巴、淘宝、天猫、支付宝等一系列平台,阿里金融广泛收集包括平台认证和注册信息、历史交易记录、客户交易行为、海关进出口信息等数据,以及卖家自己提供的销售数据、银行流水、水电缴纳甚至是婚姻状况等等。除此之外,阿里金融还引入心理测试系统,判断企业主的性格特征,主要通过模型测评小企业主对假设情景的掩饰程度和撒谎程度。在此基础上,阿里金融将客户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上的行为数据映射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阿里金融实际上是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附带建立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征信公司,而这家征信公司掌握的客户信用数据,恰恰又是传统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或者其它政府部门拿不到的,从而为自己在小微企业贷款领域战胜传统商业银行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一定要心明眼亮,对新准入的民营银行采取有限牌照制度。换句话说,可以要求它们贷款笔数的90%以上或者贷款额度的70%以上全部面向小微企业,以避免一些民营资本打着“服务小微企业”的幌子混进银行队伍,结果后来还是行“垒大户”之实。
另外,民营银行决不能办成自家的银行。一些民营企业家想当然认为,“自家的银行好办事”,钱多的时候可以放在银行里赚钱,没钱的时候可以从自家的银行优先贷款。殊不知,这是典型的关联交易,对于银行体系的长期稳健经营十分不利。因此,监管者有责任在民营银行准入之前把“丑话说在前头”,在准入之后加强监管约束,避免“树杈长歪”。
此外,民营银行也不能办成“一本万利”的银行。有些企业家只看到办银行赚钱,甚至期望像炒股那样“一夜暴富”,却没看到背后的经营风险。换句话说,办银行决不像“左手拿来存款,右手放出贷款”那样简单,必须要有充足的银行资本来抵御经营风险。而且,由于现有商业银行或多或少具有国有成分,一旦银行亏损让国家买单,还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反,让国家为私人资本买单,说服纳税人恐怕更难办到。由此我们认为,民营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至少不应低于现有商业银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