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资管研究中心 松壑 北京报道
近日,银行理财产品“基金化”发展引起市场的关注与热议。
所谓“基金化”理财产品是指,该类产品像公募基金一样,在推介中不设定“预期收益率”,仅以产品名称和投资说明进行推广,而在销售过程中也会向投资者收取固定管理费用。
据媒体报道,招商银行和上海农商行发行的“招银进宝之日益月鑫21天理财计划”及“鑫意理财福通2013903”就属于该类理财产品。
事实上,银行年内发行的“基金化”产品不止于此。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今年年内发行的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达9989只,而其中未标记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含数据不全等因素)为113只,占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总数的1.13%。
银行理财虽有此尝试,但其距离真正实现“基金化”仍有距离。其原因在于动力不足,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难以改变其“市场化存款的替身”之角色;另一方面产品提供预期收益率可为银行创造更大的盈利空间。
不过,趋势正在发生变化,年初的8号文(《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已对银行理财存款化运作路径进行围堵,而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理财资金的投资标的抑或向ABS(资产证券化)等标准化资产转移。
与此同时,亦有消息暗示,银行版的资管计划或将浮出水面,而这也将让理财产品的其中一部分职能出现分化,其中就包括“基金化”。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曾表示,按份额发售的理财产品,其本质是投资基金,其发售份额的持有人超过200人应为公募基金。
然而,目前的银行理财无论在信息披露还是在运作模式上与公募基金尚有距离。而有业内人士认为,前述取消预期收益率的设置将成为银行理财产品“基金化”发展的第一步。
“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就好比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只是理财产品名义上不保本保收益,而银行将理财资金投向同业存款、项目资金等资产,从中赚取利差。”民生银行理财经理刘一(化名)介绍,“所以客户买理财产品和买货币型基金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前收益就"看得见摸得着"。”
而不设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的销售难度或也大于传统类理财。
“只能说这是一种尝试,但够接受无预期收益率理财的投资者可能并不多。”刘一坦言,“国内理财的大环境仍然是以设定预期收益率的产品为主,相比之下不设收益率的产品没有竞争优势。”
事实上,除预期收益率外,理财产品的“基金化”之路仍然阻碍重重。
“理财产品的公募化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东北某城商行资金运营部负责人指出,“存款利率管制下,理财产品对于银行来说就是存款的变形,而基金则是投资产品,两者的投资范围、流动性管理要求、信息披露标准都不一样。”
在该负责人看来,利率管制之下,银行理财作为银行存款的“异化”形态本身就和基金产品有所区别。
“如果理财产品完全基金化,那么通道类的合作也将不复存在,信贷额度等管制也无法突破。”该负责人表示,“现阶段无论对于银行还是对于投资者,类存款化的理财才是双方利益诉求的契合点。”
不过从政策路线观察,监管层抑或在努力让银行理财从投资范围上向“基金”转型。
今年3月份,银监会下发8号文,给从事类信贷业务的理财产品额度划出上限,规定投向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应小于理财总额的35%及银行总资产的4%。
同时亦有消息暗示,银行理财或基于非标和标准化的投资区别出现产品形式的分化,其中银行理财的非标资产投资职能或将被银行版的资管计划所取代。
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王岩岫日前在“2013第七届中国银行家高峰论坛”上表示,未来银行理财业务的一个创新方向是要推出银行资产管理计划,以彻底防范通道类业务风险。
“资管计划如果能取代目前的非标理财,那么理财产品将会朝公募化更进一步。”前述负责人指出,“到时候理财产品做成公募,资管计划做私募,而对券商、信托等机构的依赖度也会降低。”
作者:松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