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颂 深圳报道
8月26日,深圳前海年满三周岁。“生日”当天,广东省政府下发“大礼包”《关于支持前海加快开发开放的若干意见》,授予前海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全面落实前海管理局在非金融类产业项目审批管理上相当于计划单列市的经济管理权限,助力前
海引入境内外企业、资本。
然而不得不承认,前海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其区位特征仍未凸显,改革政策落地面临种种考量;更重要的是,上海自贸区横空出世,带动沿海地区的“自贸区热”,转移了很大部分的注意力,连广东省大礼包都提出“支持前海湾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升级”。三年来以“先行先试”为招牌的前海,是否正丧失先机?
毗邻香港的“地利”并未消失,前海应如何把握深港合作的良机?面对四处开花的自贸区,前海如何找准定位实现突破?日前,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何佳,以及招商银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平安银行、华润银行、华润信托深港十余家金融机构负责人,齐聚“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创新学术研讨会”,探讨前海金融如何再发力。
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何佳: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上海自贸区的方案。天津、广州南沙也宣布要启动自贸区申报。前海作为金融改革试验区,免不了被拿来做对比。前海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制定清晰的定位和发展目标?
银行代表:我们的上海分行跟上海市政府有非常深入的交流,因为有前海的经验,所以跟上海对接很顺利。据我们了解,上海自贸区的后发优势非常明显,要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修改10多项法律来支持自贸区的发展。上海市政府分下来90多项任务,都要求在9月底或者在年底前完成。给我们的感觉是,前海如果不加大创新的力度,先发优势会被弱化。
前海处于什么状态呢?据统计有约1400家企业入驻了,但基建还没有完成,因此集聚效应没有形成,企业分布在深圳的各个角落。我们对这些企业的母公司进行了“地毯式”拜访,看看他们想在前海做什么业务,好提供金融服务的配套。但由于前海的政策还不大明晰,企业的观望情绪浓厚,没有开展太实质的业务,机构也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从入驻企业来看,前海对金融机构有两大机会:第一,里面70%多都是金融企业,这为银行开展同业的合作、财富管理的合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第二就是并购金融,我们在前海的分支近两月做了好几单。
并购金融的面非常广,能体现一家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为商业银行打开了很大的空间。实际上前海股权交易中心做的也是这些事。上海的股交中心标准很严,到现在只有60多家企业挂牌;前海股交中心现在就有一千多家。当然挂牌企业的品质有好有坏,但我想各机构一起来做,可以从中挖掘有潜力的企业。一家企业被两三家银行同时看中,肯定不会差。这是资源共享、价值发现的过程,真正做到了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紧密结合。
我们也关注金融资产交易所,如果做大了像北京金交所那样,很厉害。特别在银监会推出新的流转平台的背景下,要素市场对盘活存量有很大的作用。
《21世纪》:应该怎么看待沿海各
地的“自贸区热”,前海如何从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银行代表:从政策的力度看,上海自贸区将是各地新区中最强大的一个。如果能够争取到国家层面的支持,当然会赢得发展的先机;如果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那就看谁能够把客户吸引过来。
最近广东省政府提出支持前海湾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升级,支持前海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向自贸区转型不失为一个思路,毕竟自贸区在国际上有一套成熟的机制可以用。
深圳靠着香港这个人民币离岸中心,在港人民币存款7000亿,可转让大额存单2000亿,加在一起近1万亿的大市场,有很多业务可以做。
但上海自贸区有个政策对深港冲击很大:拟允许自贸区内所有的银行开办离岸业务。到现在为止,全国有离岸业务资格的银行只有4家,两家在深圳,一个是招行一个是平安(以前的深发展);还有上海的交行和浦发。深圳能做离岸业务的银行太少,对两地合作、扶持香港离岸市场不利。
对前海来说,重点要起到深港融合的作用。这个融合就需要两地对前海有一致的定位。前海规划落地的时候,大家就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是给香港一块发展的腹地,但也有人担心对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形成竞争,什么声音都有,这方面要有明确的政策。
《21世纪》:在推动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和离岸业务建立的进程中,还需突破哪些政策,存在什么障碍?
银行代表:其实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开放,人民银行的步子很大。前几天出了一个文,提到跨境人民币的贸易融资的资产可以跨境转让,转让的对象不限于银行,可以是企业;国内的企业也可以直接对外担保,不需经过银行也不用去报批。
但是还有一些政策不够灵活。比如人民币的NRA账户,号称没有离岸牌照的银行也可以做离岸业务,但局限于信用证下的贸易融资和转账;吸收境外非居民存款,限定利率按照活期利息来,可是香港的银行给客户的活期存款利息跟境内比较接近了,存给我们没有什么好处;再比如,我们可以给境外公司放贷,但这部分贷款同样受贷存比、贷款规模的限制,在境外放贷利率只能去到4%出头,我们为什么要把有限资源用于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呢?
香港是个非常大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深圳要配合它成为离岸中心,但本地很多银行不可以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而局限在NRA账户的管理,前海需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有些政策不适合新的发展形势,要及时调整。
何佳:据前海管理局统计,截至7月底,前海完成跨境人民币贷款审批72.5亿元。目前类似跨境业务开展情况如何?
银行代表:跨境业务方面,有个比较大的政策就是批了300亿的跨境贷款额度,用于支持前海区内的企业和项目,但这个额度是给境外银行。我们跟香港同业进行了深度交流,发现这个政策至少在当下,与市场需求仍不匹配。因为前海还处于搞基础建设的阶段,境外银行对这类项目缺乏兴趣,他们更愿意做类似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等业务,利用复杂的交易结构对冲风险,又能做大规模。所以批下来的额度很大,但真正提款的不多。
中资银行做跨境贷款,会遇到前面说的问题,前海的入驻企业还没有清晰的规划,没有实质性的资金需求。
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方面,这几年规模增长很快,但进一步增长需要解决几个问题。我们在香港做交易,发现人民币很难用出去,尤其是做大宗商品贸易的时候。有些货币互换的国家,一船货都没交易完,人民币额度就用完了,后面改用美元或者欧元来完成。
从6月份开始,香港正式推出CNH Hibor定盘价,由15家银行报价形成人民币离岸价格。之前因为各家定价不同,人民币很难做银团贷款,统一价格有利于相关业务的创新。
制度套利与政策落地
何佳:据我们在上海的了解,自贸区出现了一些套利机会。之前深圳的“黄金一日游”也引起了外管局的注意。目前套利的情况如何?这方面如何监管?
银行代表:通过汇差、利差进行套利,从2003年人民币升值后就没有间断过,根本原因是利率和汇率缺乏弹性,以及资本项下没有完全开放。我们实行了贸易项下的可自由兑换,相应资本项下的管制就会有机可乘。
套利在某种程度上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长久之计,不过这跟前海的关系不大。从目前的市场看,套利的空间依然有,只是利差已经很小。
这也反映出金融改革的艰难。金融的特性是,你只要开一个缝隙,全国的资金都可以往这里走。虽然大方向是人民币要国际化,但是从外管局等监管层的角度说,他们担心热钱流入对内地金融市场造成扰动。但是资本项目不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就很艰难。人民币“走出去”跟其可兑换程度、对币值的期望、投资渠道息息相关,必须突破原有限制。所以不论前海还是上海自贸区,如何在创新和风险控制之间取得平衡,都是发展的关键。
《21世纪》:前海的政策与银行业务关联较大,对其他金融机构而言有何放宽?对政策有什么期待?
券商代表:证券业的发展还太薄弱了,整个金融行业里,证券业对境内外资金的需求可能是最强烈的。我们这几年对前海寄予厚望,想利用这个窗口扩大整个公司的资本实力。不过大家认为前海大的金融改革尚未落地,细小的规定如所得税、企业注册等方面的放宽也未实施。券商开展创新业务,需要证监会的批准,要看未来前海与证监会如何沟通。
保险代表:前海在保险业的政策上没看到实质性的措施,我们在前海的经营与前海之外的公司完全一样。可能高层的政策不会想得太具体,需要行业自己去研究、去争取。我们希望在前海能实现与香港的结合,因为香港的保险业发展比大陆好得多,珠三角很多客户都在香港买保险。如果能在政策等方面与香港接轨,两地加强行业互动,对我们的发展会有极大帮助。
作者:曾颂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