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寡头们的最大威胁也许就在你掌中。中国大型银行对存款利率设限,服务效率迟缓,而互联网集团阿里巴巴和腾讯正在进军中国金融服务市场,给人们提供另一种选择。这两家“破坏者”正在承担风险,但储蓄者应该高兴。
刚以约1.93亿美元收购天弘基金管理公司51
%股份的电商集团阿里巴巴是银行最大的敌人。截至7月,阿里巴巴已向在其网站出售商品的公司发放逾160亿美元的短期贷款。其提供的服务对借贷人现金流的实时记录也有助于贷款决策。
银行的存款也同样面临威胁。腾讯运营的移动聊天应用微信已经在两年时间里赢得3亿以上的用户,据中国媒体报道,该集团正致力通过智能手机分销财富产品,给基金经理提供支付途径。阿里巴巴则鼓励用户将在线支付账户里的余额再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那给储蓄者带来了高于银行3%存款利率的回报率。
技术公司对进军金融服务业的渴望可以理解。中国大型银行权益回报率超过20%,和西方同行不同,中国的银行业监管者对此也基本保持支持的态度。四大行可能拥有66000家分行,但年轻消费者更喜欢智能手机及网络带来的便利。
像阿里巴巴和腾讯这类公司,用于借贷的数字渠道越多可能会引发更多的混乱。如果一类产品或贷款机构出问题,谁来负责—在中国目前对此缺乏明确的定义。尽管消费者签署的协议上有小字标出的细则说明,他们也不是总能分得清存款和投资的区别。
如此导致的风险就是,如果一家技术公司平台上分销的产品产生任何损失,该公司可能不得不负责。另一个危险是,中国各大银行的老板都基本是政客,他们也许会利用自己的力量和人脉去压制新的竞争者。不过,瓶中妖怪已被发出:消费者现在可以选择往哪里投放资金。即使阿里巴巴和腾讯的金融计划失败,这一新的行业也拉开了帷幕。
赋理(John Foley)是Breakingviews大中华区记者,派驻香港。他写过的论题涉及企业并购、资本市场、消费品、矿业和奢侈品等领域。在2004年加入Breakingviews之前,约翰曾是一家位于伦敦的广告机构的撰稿人。约翰曾在牛津的艾克赛特大学学习英国文学。
作者为路透Breakingviews专栏作家,本文仅为个人观点;更多独立评论和分析请访问breakingviews.reuters.com;Breakingviews专栏译文由财经网独自担责,中文版权归财经网独家使用,谢绝一切转载(编译:朱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