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财苑社区(https://cy.stcn.com/)认证资料为“职业投资者、多家媒体财经股票评论特约撰稿人”的郭施亮(财苑)发表文章指出,当前中国实现完全利率市场化的准备条件依然不充分,循序渐进推进利率市场化,继续强化监管体系和市场基础才是根本。
原文如下:
所谓利率市场化,即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自1996年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就形成了转折点。经历十多年的探索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继续加速推进,且在利率批发市场上实现部分的完全市场化。那么,作为一项战略性的举措,未来将会带给中国什么影响呢?
近两年,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跃上了新的台阶。在具体的表现上,推进的节奏明显加快。2012年6月8日,央行在降息的同时实施了扩大利率浮动区间的举措。其中,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设定为基准利率的1.1倍,而贷款利率浮动下限设定为0.8倍。此举也被市场认为是利率市场化的破冰之举。2013年7月5日,管理层在重要会议宣布正式批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开展国债期货业务。作为应对利率波动频繁的国债期货重启,意味着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再上一个台阶。2013年7月19日,管理层宣布将全面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并颁布了四大举措,分别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的管制、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定上限以及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暂时不作出调整。2013年8月22日,国家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且于今年9月29日正式挂牌,作为未来可能实现区域内完全利率市场化的上海自贸区,属于国家的一项重要性战略部署。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过渡产品,即大额可转让存单也将于近期启动,此举或将进一步加快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所谓大额可转让存单,即指银行发行的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转让流通的一定期限的银行存款凭证。毕竟在当前的环境下,因之前才放宽了贷款利率的下限管制,而根据相关的规定,当贷款利率放宽后半年才允许存款利率的放开,所以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启动不仅能够担负起过渡性的作用,而且也为未来实现完全利率市场化而铺路。
从上述的案例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仍将加速推进,而作为利率市场化中最关键的存款利率,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实现逐步放宽。
为何中国急于推行利率市场化?在过去很长的时期内,中国对利率汇率实现管制的措施,而作为国有银行,其凭借着政策、资金等优势实现了行业性垄断。也可以这样认为,在过去传统的利率管制大背景下,银行只要能够拿到额度较大的款项,就能够保障丰厚的息差收入。因此,过去国有银行凭借高额的息差收入以及以手续费为主的中间业务收入而实现庞大的收益。相反,中小企业因缺乏较强的议价能力,而更多的资金却被大型企业轻易贷出。于是,在百般无奈之下,中小企业只能忍受高昂的贷款利率才能维系企业的发展。而具备较强议价能力的大型企业却依赖低廉的利率水平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有甚者,部分中小企业忍受着年贷款利率高达30%以上的利率水平,以保证企业资金链的持续运转,其经营环境何等恶劣可想而知。
因此,打破国有银行长期的垄断作用,释放流动性以提振实体经济就成为中国力推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原因。不过,对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有评论却认为,如此下去必然会导致更大的危机,而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实际上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索。那么,利率市场化会是一个圈套吗?
还是以上述的案例分析,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必然会对国有银行产生较大的冲击。而随着传统利率管制的消失,国有银行似乎失去了一层保护膜,其息差收入将必然受到影响。鉴于此,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能够顺利解决吗?
笔者认为,在过去的利率管制大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难已属常态。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配合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民间资本设立民间银行,也会多重压力作用于国有银行。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较高,且相应的议价能力较弱,其天生不足的特征依然存在。而作为国有银行,未来或将进一步提高放贷的门槛。更多时候它们仍会以银行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宁愿放贷给资质优良的大型企业,也不敢轻易放贷给具有较大风险性的中小企业。当然,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导致息差减少,中小企业可通过提高报价找到信贷资源。但是融资成本的上升对中小企业而言又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此一来,还是离不开“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媒体的数据测算,在调查的44个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中,接近一半的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发生了金融危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以及完善的市场基础。从某种程度分析,当前中国实现完全利率市场化的准备条件依然不充分,若盲目推进利率市场化,或者完全复制外国的利率市场化模式,则将会遭受惨痛的教训。其实,在多国利率市场化的探索进程中,也为中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参考。因此,循序渐进推进利率市场化,继续强化监管体系和市场基础才是根本。
(《证券时报》快讯中心)来源《证券时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