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自给率相对较低,而且越来越低,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品进口国,因此能源品供给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极高的战略地位,急需建立立足国内、全球采购的多元化能源品供给体系。
能源供给多元化不仅是指能源品生产和来源地要多元化,自产与外购要多元化,还包括能源品种类要多元化,高效节能的新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产品的搭配要多元化。如果能够找到资源立足国内、符合高效节能条件、成本还有极大降低空间且覆盖面相对较宽的能源品,当然应给予高度重视,适度加快发展。很显然,这指的是新能源。
新能源种类很多,最适合在中国大力发展的种类有非常规油气(页岩气、煤层气等)、风能、太阳能以及核能。北美爆发页岩气革命后,全球对中国寄望很大,国务院也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现在差距很大,但近期各地的实践证明,我国的页岩气储量虽大,地质条件却异常复杂,且分布不均匀,大规模生产时代可能要等上三五年。展望未来,未来中国需求量增长可能更大,指望页岩气扛起半壁江山,很难。因此,页岩气要努力上,但对其不能过于乐观,未来很长时间,它在能源品供给中只能是传统能源油气的补充。
与页岩气相比,其他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发展潜力同样巨大,但替代传统能源的可能性更小。主要原因是,地域限制很大,由于生产量上不去,因此成本相对较高。比如风能的利用区域主要在平原的收缩地带,高山顶部,山口,海边等;太阳能的可利用区域也有很大局限性,它们发电的功率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存在很多偶然性因素,而且系统造价并不低,集约化生产的难度高。风能尤其是太阳能在未来很长时间的发展,还取决于科技进步,只有上一个大台阶,才能取得更广泛的发展,成本才能降低。展望未来,它只能是传统能源品的补充。
未来可能与传统能源平分天下的只有核能,由于中国包括中国的友好国家用于核电的矿产资源丰富,而且技术越来越成熟,因此核电的前景似乎最好。中国曾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核能开发计划,但由于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此前批准的大多数项目已停工检查,也的确发现了不少安全隐患。中国的核能开发出现争议。
我一直以为,核能是人类目前能找到的最高效、最安全的能源供给方式,它不需占用太大的生产面积,可以实现就地生产长期释放,最重要的是技术进步,目前能用于核电的原料已多元化。更重要的是,核电不仅是人类能源利用的战略选择,也与一个国家的战略地位相关,排名全球经济第二的中国在核电领域不可能长期落后,更不可能弃核。至于核能开发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例如存在爆炸与泄漏的可能性,现在已经得到极大改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科技进步能够彻底解决核电的安全隐患问题。
必须强调,所有新能源的生产开发都是人类创新劳动集合式成果的结晶,与人类包括国家的科技进步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人类处于能源科技大突破的前夜,不仅是核电,还包括页岩气和风电、太阳能等。中国地域广大,相比日本等地域狭小国家,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空间很大。发展新能源可以考虑组合式替代,既要大力发展核能,也要力争在页岩气页岩油领域尽快取得突破,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最终实现高比例替代。
目前积极有利的一面是,国际传统能源品价格相对便宜,国际能源环境也较宽松,我们即可以通过加大进口和开拓海外项目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品需求,更可能买到国外最先进的新能源发展技术—比如进口核能技术包括整机都比以前相对容易得多,与国际大公司联合开发页岩气已取得重大进展—这就为我们在新能源领域实现科技突破赢得了时间。
发展新能源,技术进步是关键,国际间的技术合作是必由之路。因此我建议,发展新能源,不能一窝蜂,必须有一个 “百年大计、稳扎稳打”的心态和安排,要稳步推进,将学习引进与自主研发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以我为主”的目标。正因为当前国际能源环境相对宽松,因此才不用“只争朝夕”。
对新能源产业,无论是页岩气,还是风能、太阳能,包括核能,都必须有一个统筹安排。有条件再上,没有条件不能硬上,有条件发展什么品种就发展什么品种,如果能进口、价格又合适,就应该多进口,既要鼓励各类企业走出去找资源,也要鼓励外资企业到中国来合作开发。中国很广大,资源总体不缺,有很大的议价空间。只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就能在很长时间内避免出现能源危机。总之,时间有的是,资源有的是,太急,反而会走弯路,出现重大失误,慢慢来,不必只争朝夕。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中心研究员)
(编辑:朱逸)
作者:何志成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