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证监会现场摸底券商信用业务:75项重点检查两融,北京20营业部惊现隐患
9月25日,33家券商陆续收到一封来自证监会机构部的函,这封名为“现场检查通知书”的函,要求券商做好准备,配合机构部对证券公司从2012年1月1日以来融资融券、约定式购回交易、股
票质押回购及报价回购等业务开展情况进行现场检查。
据理财周报记者从一名华东区券商信用业务部负责人处了解到,此次检查共抽出33家券商,包括国泰君安、海通证券、申银万国、国信证券、中信万通、齐鲁证券、宏源证券、华泰证券、方正证券、国元证券、湘财证券等。
这场从十一长假结束后开始的现场检查,已于近期基本结束。
上述华东区券商信用业务部负责人表示,此次现场检查,意在摸底调研,下一步,融资融券和约定式购回的业务规则可能会有所修订和完善。
两融规则有望完善
据一名华南区券商融资融券业务部人士黄先生(化名)透露,此次现场检查,由证监会机构部几个处的处长、副处长带队,小组成员来自于当地证监局、中登公司、证券业协会、上交所、深交所,分成若干小组,一个小组10人左右,对33家券商进行巡回检查,每个券商检查5天。
对于此次检查的动机,前述华东区券商信用业务部负责人说:“信用业务是今年以来券商贡献利润最大的部分,什么业务发展最快,什么业务就被查得最厉害。”
而黄先生表示,他了解到此次监管层对信用业务进行检查的一个明确意图是调研,推动融资融券业务规则的完善,对于必须坚持的进行进一步规范。
黄先生指出,两融业务是此次信用业务检查的重中之重。
2010年融资融券开闸至今,已历经近四年的发展,这也是监管层首次启动对信用业务的检查活动。
“在此之前,交易所已经跟券商进行多次互动,但证监会在批复交易所修订的文本之前也要有一个直接面对券商的过程,”黄先生说,“所以此次检查也有一个议题,就是"听取意见"。”
在机构部进场前发给券商的融资融券调研问卷中,涉及6大问题,包括融资的资金来源及机构比例、券源的渠道及结构比例、拓宽融资融券业务资金、证券来源渠道方面有何建议、客户融资交易的平均期限及期限结构、客户融券交易的平均期限及期限结构,还有券商对推进融资融券业务发展和做好监管的建议。
据黄先生了解,两融业务可能会再做出一些调整,比如目前融资融券合约只允许半年,以后合约可不可以展期?维持担保比例300%的限制会不会降低或直接交给券商管理?目前融券卖出的资金只能用于买券换券,不得有其他用途,融券卖出的资金用途能不能放宽?
“原本今年年底可能会推出两融规则修订版,到现在也没有发布,不出意外,明年一季度两融业务规则会做一些调整。”黄先生说。
约定式购回业务上,前述华东区信用业务部负责人表示,这种买断式的融资方式,由于涉及到过户,很多股东不能参与进来,即使参与进来也视同客户卖出,视同券商自营持有,因为限制太多,该业务推了一两年,规模还很小,此次调研后,规则也可能会进一步完善。
黄先生表示,股票质押式回购刚刚开展不久,尚未构成系统性风险,此次只是顺便检查。他说,“股票质押一直是银行业务,各家券商该业务的风险认识和偏好都不一样,相对银行来讲,贷购管理是券商的短板,此次检查一个方面也包括了解各家券商贷购管理是如何推动的。”
相对于两融业务,由于资金是出去的,约定式购回和股票质押式回购的风险较大。借出去的钱如果收不回来,造成本金损失,对券商伤害很大。
以股票质押式回购为例,其流动性风险不小。深交所数据显示,限售股做质押占比超过一半,这就意味着一旦发生违约,并不能立即变现。
监管层首次摸底
在十一国庆节前,有被抽到的券商就开始根据机构部的要求,准备材料,进行自查。
机构部现场检查需要券商提供的材料包括:材料清单、融资融券业务检查底稿,约定购回、股票质押回购业务自查底稿、融资融券业务调研问卷。
“检查小组来的第一天,先是召开见面会,自我介绍,”前述华南券商信用业务部负责人表示,“每个人面前摆了一张纸,写了检查目录,包括规章制度、开展状况、交易记录、凭证、目前已经出现的风险、处置时间、对策,电子版纸质版汇集成档,逐一检查。”
据了解,检查主要以信用业务部、融资融券部为主,资管、信息技术、登记结算、零售业务部等部门配合检查。
一名列席会议的资管人士告诉记者,检查人员向其询问了资管产品的合同、协议、标的的选择。
由于两融业务是营业部在前端做,所以发现有问题,就会直接深入到营业部检查。
两融业务自查底稿中,在组织机构、征信管理、合同管理、账户管理、授信管理、交易管理、结束交易、息费管理、权益处理、客户服务、风险控制、营销行为、合规情况、客户资产安全、技术系统、业务稽核、信息报送及会计处理、董监高限售股情况等18大项的基础上,分成75小项进行自查自纠。
而约定购回、股票质押回购业务自查底稿的自查底稿中,需要对组织机构、客户适当性管理、协议管理、标的证券管理、交易管理、履约管理、结束交易、营销行为、合规情况、客户资产安全、技术系统、信息报送及会计处理等项目进行详细填写,并在上述基础上分成51小项进行自查。
机构部在入场前要求券商提供的材料清单中包括代销金融产品业务15项;融资融券业务18项;质押式报价回购业务、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共16项,检查十分细致。
以代销金融产品为例,需要提供的材料细致到各项业务管理制度;公司组织架构、决策授权体系、高管分工情况说明;相关部门岗位设置、人员清单、联系方式;代销金融产品清单(格式见附表);代销合同文本;金融产品说明书、宣传推介材料和向客户提供的其他文件、资料;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情况说明及相关文件、资料;培训材料、培训记录;分支机构及销售人员业绩考核方案、薪酬发放记录;客户回访话术;客户投诉及处理情况记录;资金结算流程说明、资金结算流水;合规审查、合规检查、合规咨询材料;CISP系统监管月报(数据截至9月底);OA及柜台、风控、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监控系统交互平台等相关业务系统的说明(或指定联系人)及登录用户名及密码。
北京一家营业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个月前,北京证监局抽查了20家营业部,包括检查是否以营业部名义代销、超范围代销等。其表示,代销金融产品业务确实存在不规范。在穿行测试中(即由理财人员现场模拟产品推介与完成销售的全部过程的方式来检查证券分支机构是否合规),部分理财人员存在强调收益,风险提示不足的现象。
信用业务发展迅猛
近几年来,两融业务发展迅猛。据数据统计显示,融资融券余额从2012年初不到400亿元增加至当前的3100亿元,融资融券交易占市场总交易的比例从2012年初的1.6%增加至当前的8.6%。
自2013年以来,随着行业融资融券余额的快速增加,转融资余额从2013年初不到100亿元规模增加至2013年9月底的589亿元。
由于场内股权质押回购业务常规化,三季度券商所做的股权质押业务标的券的总体市值726亿,较二季度环比增长174%。
部分券商信用业务规模大大超过年初的预期,比如东北证券年初规划5亿元,而截至9月底已经超过33亿元。国元证券的信用交易规模也增长迅猛,从年初的10余亿元增至目前的60余亿元。
规模膨胀的同时,信用业务也成为拉动券商利润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3年前三季度,中信证券重夺行业龙头位置,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36.97亿元,超过海通近600万元。对此,中金公司研究员毛军华分析,中信证券在三季度加大了融资融券业务和类贷款业务力度,成为主要的业绩增长点。
广发证券9月底两融余额165亿元,在行业内排名第三,较年初增长了218%。招商证券非银金融研究员罗毅预计,年内广发证券两融业务收入对总收入贡献比将达到15%。
而对于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今年6月底开闸以来,若要重续两融的辉煌,挡在券商面前的坎并不是缺少客户需求,而是如何填补资金缺口。
华北一家中型券商信用业务部负责人表示,“现在股票质押式回购总体规模400多亿元,规模扩张不是很快,可能券商对这块业务的风险意识较强,开展业务比较审慎。”
该负责人担心,现在两融业务、约定式购回、股票质押式回购的总体规模不到4000亿元,如果明年到了7000亿元,券商还有3000亿元的资金缺口该怎么解决?
股票质押式回购可对接资管,是引入银行资金和社会资金的一个办法。但根据沪深两市通报的数据来看,券商自有资金仍唱主角。
在上交所,券商自有资金在融出资金中的占比达63%。在深交所,这一趋势则更为明显:券商自有资金出资的金额占比84.5%,集合计划出资的金额占比6.6%,定向客户出资金额占比8.9%。
目前券商资管开展此项业务的难点在于资金供求两端的风险偏好差异较大。资金来源或是对项目安全性要求较高,或是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压缩了券商的利润空间。而股权持有方则往往过分高估了自己可以获得融资规模。
招商银行内部人士透露,招商银行、光大银行都设计出对接证券公司融资需求的合作模式。
“券商以融资融券余额的收益权为基础资产,设计成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再出售给招行。券商可以从招行获得一笔资金,期限为一年,利息成本是6.5%。”上述招商银行内部人士说。
据前述华北券商信用业务部负责人了解,国信、海通、国泰君安等多家券商曾与招商银行洽谈过此业务,目前听说宏源证券和兴业证券已经跟招商银行开始合作。
不过,部分券商对招商银行推出的此项业务尚处于观望和研究阶段。“主要原因是监管层还没有默许。”前述华北券商信用业务部负责人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