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安丽芬 北京报道
券商约定式购回、质押式回购、融资融券等业务的迅猛发展,正大口侵蚀着它们依然普遍为负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2013年三季报显示,就上述指标看,19家上市券商仅太平洋(601099.SH)和宏源证券(000562.SZ)为正,其中12
家券商的负数金额大幅扩大。
据本报记者统计,三季度末,“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在-100亿元以下的有4家大型券商。其中,中信证券(600030.SH)低至-217.86亿元,而其2012年同期为-133.6亿元。其次是华泰证券(601688.SH)、招商证券(600999.SH)和广发证券(000776.SZ),分别为-179.18亿元、-123.27亿元和-102.63亿元。
上述券商披露的缘由集中指向两大创新业务:融资融券和回购,多家券商直接说明是因为“融出资金增加”,抑或是“回购业务增加”。
北京某券商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虽然这两大业务给券商带来不菲收入,但快速发展过程中风险不可忽视,如创业板股价虚高,使得一些单子不敢接。
有报道称一些券商收到证监会机构部“现场检查通知书”,主要针对融资融券、约定式回购、股票质押式回购及报价回购等业务。
类银行业务凶猛
尽管“类银行业务”鲜见报端,但其早已成为券商埋头耕耘的“摇钱树”。
2013年初,申银万国一份研报指出,以融资融券和约定式购回业务为代表的资本中介业务,赋予券商以证券周转为核心的“类银行”角色。私下里,券商人士直接称呼该类业务为“类银行业务”。
5月,沪深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联合发布《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及登记结算业务办法(试行)》(下称办法),“类银行业务”随即纳入新的利润发动机。
约定式购回及股票质押式回购备受上市公司追捧,发布开展此类业务的公告层出不穷。据本报记者统计,截至三季度末,13家上市券商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大幅增加,如规模遥遥领先的中信达151.7亿元,同比增1811.38%,华泰、广发等分别大增944.58%和5185.30%,均称系公司约定式购回、股权质押业务增加所致,
“这些业务之所以受追捧,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股东方的需求。目前看是两个趋势,一是大股东朝券商借钱自己用,另一个是做重组。”上述券商融资部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回购基本是重组用,如大股东拿钱买资产再注入上市公司。
事实上,2013年创业板屡创新高离不开融资盘的强力推动,这直接跟券商两融业务紧密相连。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负数扩大迹象外,据本报记者统计,4家上市券商公布了融出资金数额,均成倍增长。
三季度末的融出资金呈现飙升态势,如光大证券为101.18亿元,2012年同期只有36.95亿元;西部证券为7.94亿元,去年同期仅1.54亿元,国元证券和兴业证券的分别增长253%和180.22%。
类银行业务大幅增长给券商带了可观收入,2013年三季末,13家上市券商的应收利息大额增长,其披露的原因便是融资融券和约定式购回业务应收利息增加所致。
据本报记者统计,19家上市券商里,三季末应收利息最多的是中信,高达20.9亿元,2012年该项收入只有7亿元。增幅最大的当属华泰,三季末应收利息为7.35亿元,上年同期只有0.97亿元。
创业板见顶来袭
券商类银行业务虽然低调推进,但风险也不期而至。
“类银行业务开展得红红火火,是券商转型的需要,但现在也有风险,不可小视。”上述券商人士对记者表示。
风险来自创业板大跌。10月10日,一片质疑声与欢呼声中,创业板指创1423.96点新高,自此便一路下跌。11月4日,创业板指收报1222.46点,较高点跌去16.48%。
多位市场人士已经开始唱衰创业板,如机构出逃致踩踏等。博时基金经理苏永超表示,创业板三季报整体业绩低于预期,这种情况下,创业板存在继续调整的可能。
“最近我们有一票创业板的单子被否了,因为股价太高,市盈率已达100多倍。”上述融资部券商人士对本报记者坦言,虽然质押都是股价的三四折,但毕竟创业板整体股价太高,而且结合业绩看显示虚高。
据本报记者了解,一些大型券商对创业板股东的质押申请已经很难批了。
近期,监管层对发展迅猛的类银行业务也有所警惕,已向部分券商发出“现场检查通知书”,主要针对融资融券、约定式回购、股票质押式回购及报价回购等业务。
“主要是因为担心爆仓,一旦爆仓,就必须卖,只能认赔。”上述券商融资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股票质押有爆仓风险,近来创业板大跌更加剧这种风险。虽然质押率不高,但股价一旦摔下来很快会跌破红线。
作者:安丽芬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