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的十月,中东爆发战争,欧佩克(OPEC)为了打击以色列及支持它的美国,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石油到这些国家,导致油价大幅上涨,由每桶不到三美元涨到超过十三美元,是上世纪三大石油危机之一。当时全球消费增长迅猛,各国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然出现的能源供应短缺,给那一代的能源消费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禁运风波成为能源经济近代史上标志性的时刻。四十年过去了,让我们再次回顾禁运及其影响,重新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次卷入类似能源纷争。这四十年告诉我们什么?一共有三方面的转变。
中美在中东的地缘角力
首先,无论美国在中东要推行任何计划或者要如何处理中东危机,都不得不慎重考虑石油市场,这导致美国在稳定中东局势上投入太多精力。近年,美国能源独立是一个突破口,能源进口依赖度的下降使美国可以舒减中东石油短缺导致的担忧和压力,投放在中东的军力也可量力调整。当然,即使美国减少了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也不可能立即从中东撤离,它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如反恐安全。现在美国要思考的反而是在中东各种问题上怎样跟中国合作,而这是复杂而矛盾的 问题。美国一方面想要中国更多地参与中东地区事务,一起分担这个安全包袱,另一方面又不放心把这个战略重任交到中国手里,起码美国不会希望由中国海军来保护美国商船在中东海域的安全。
世界对石油禁运的承受力提高
第二是石油禁运带来的全球经济影响。1973年油价飙升,石油进口国经济陷入衰退,全球石油消费稍为下降。尽管全球石油消费在第二次石油价格飙升后大幅下降,但它很快就恢复稳定增长。2012年的消费数据显示,尽管石油价格再次创下纪录,但石油在全球经济中所占份额下降,主要原因是它虽成为交通专用燃料而在其他领域却被其他能源代替。最重要的是,各国石油支出占全球GDP的比重回归到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1979年是7.3%,去年是4.2%,下降了几乎75%。因此,世界经济的承受力大大提高,不再那么容易受到石油禁运的影响。
能源市场的结构性转变
第三是能源市场里产生的明显变化。能源市场占有率显示出一个明确的结构性转变。在1973年,石油价格变得十分昂贵,但它作为不可替代的主要燃料,并没有在世界经济中丧失市场占有率。然而面对其他新能源的竞争,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耗中所占比重由当时的最高点48%逐渐下降到现在的33%。石油在全球发电量所占比重也由1973年的22%下降到现在的4%,在住宅和商业应用当中,石油的市场占有率亦降了一半,从1973年的45%下降到今天的22%。在生产方面,OPEC 1972年的石油产量占全球石油产量的52%,石油价格暴跌后,这一数字跌至1985年28%的水平,虽然后来回升到43%,但还是低于禁运前的数字。这些年来,石油的全球消费总量其实不断上升,但市场占有率却下降,这表示其他燃料的消费总量上升得更多。
降低石油依赖度的难度确实不小,但通过增加其他能源的应用,可以避免重蹈覆辙。相对廉价的煤炭的市场占有率显著上升,尤其是经济和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天然气则在发电、供暖和工业应用等领域取代了石油,核能的快速发展进一步降低了石油发电的比重。近期,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不断增加,相关技术也发展到了价格可接受的程度,可再生能源已经不再单单是替代品,而可以成为主要消费能源,连沙特阿拉伯和卡塔尔等主要石油出口国也注意到可再生能源的潜力,开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当然,石油仍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燃料,但中、长期里,能源安全不应该单靠一种商业燃料来维持,多元的能源组合将会成为未来能源结构的必然选择。四十年过去了,政经能源格局变化很大,各国是否有妥善处理危机并把握当中的机遇,功过各有论述,不过安全问题等不到另一个四十年。
(作者为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朱逸)
作者:余家豪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