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王宁 ○编辑 梁伟
去年11月16日开闸的期货资管业务,即将迎来周岁生日。上证报记者日前多方了解获悉,目前该项业务市场资金规模仅10亿元左右,今年上半年收入不过329.45万元,多数期货公司仍“光说不练”。
是什么牵绊了期货资管业务的脚步?市场是否对该项业务仍存信心?
业内资深人士表示,这是投资者对于期货资管产品认识理念不足,参与门槛较高等因素所致,业务开展困难重重。与此同时,期货公司研究能力不强,产品数量发行也参差不齐,部分公司甚至还未推出任何产品。
不过,在私募、券商等机构扶植下,未来期货资管业务发展前景仍可期,两三年内市场主力军仍将是期货私募,目前券商也在加速入场,预期不久期货资管会进入大展宏图时期。
市场仍然缺乏公信力
截至目前已公示的情况来看,共有27家期货公司获得期货资产管理业务资格。不过,据上证报记者了解到,多家获得资质的期货公司仍处于“碎步慢跑”阶段,部分公司旗下甚至还未推任何产品。从各公司开展情况来看,目前资管市场规模也只有10亿元左右。
无独有偶,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一项统计数据来看, 上半年期货投资咨询、资产管理两项创新业务总收入为2380.32万元,其中投资咨询收入为2050.86万元,而资产管理收入仅为329.45万元。
早在期货资管业务开闸前后期,永安期货总经理施建军就曾表示,根据国内期市容量,永安期货的资管业务规模也就3亿元,未来可能会达到5亿元。计算后其资管业务年收益也仅1000多万元。
以上数据仿佛印证了业内人士的担忧。
目前期货公司产品数量发行呈现参差不齐局面。据了解,中国国际期货目前共发行了15款资管产品,其中3款是针对国债期货而设计的。浙江一些期货公司所发行数量也仅不足10款,部分公司旗下甚至未有任何产品推出。
期货资管业务缘何发展缓慢?中国国际期货常务副院长王红英表示,除了投资者对于期货资管的认识理念不足外,进入门槛高也是原因之一。例如,“专户一对一模式”规定单个客户门槛为100万元。
王红英认为,期货资管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程度也有很大关系,欧美资管市场在专业化道路上已经树立了比较好的公信力,而国内证券期货市场历史较短,缺乏相应公信力。
与私募、券商合作或是出路所在
记者了解,目前期货公司资管业务有两种发展模式:一是主动型。期货公司通过培育自身投资能力,由公司员工担任投资经理并发行产品。二是通道型。引入期货私募公司作为合作伙伴,由期货私募担任投资顾问。由于更多期货投资高手是在民间,第二种模式正成为期货资管业务发展的主流模式。
据中国国际期货人士表示,目前该公司与私募合作发行的资管产品多达三十余款。从产品数量来看,合作发行规模已远远超过了自行开发的产品规模,未来还会继续跟私募合作。“未来两三年期货资管业务还将以私募为主,毕竟目前大发展条件尚不具备。资管产品前期还以保值为主、增值为辅,后期会逐渐以增值为主、保值为辅。”北京地区某期货公司人士表示。
在泛资管时代背景下,期货资管出路何在?业内人士认为,除了要多给私募提供展示的机会外,走合作类产品之路也是一个方向。与基金和券商等金融机构加强合作,虽然市场对期货私募比较陌生,但可以以结构化产品为主,保证产品的风险和盈利能力。
据了解,目前南方一些期货公司已经和私募券商等机构相合作,这类模式都是独立于期货公司之外的,专门成立资管公司,提升专业化要求。从国外成熟市场经验来看,专业化道路更重要。信达证券资产管理部人士表示,券商和期货资管合作将是必然的,目前已积极对期货资管产品进行相关的研究及人才储备。
事实上,一些券商系期货公司与券商已经展开了资管合作。例如深圳某券商与旗下的期货子公司签订的“买方与卖方”协议规定:双方可以借助优势共同展开合作,但不允许一方向另一方抢夺客户资源。
对券商来说,会增强券商资管产品多样化竞争力;对期货公司而言,不仅能够拓宽客户和资金来源,而且还能与券商、基金、信托、QFII等机构关系更加密切,使得期货公司的产品研发更加专业化,进而提升期货公司投研水平。
信达证券资管人士表示,虽然期货资管业务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明显次于信托、基金子公司资管业务发展,但任何产品的投入都需要投资者逐步认知的过程,往往要经过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未来期货资管产品将具备券商特色,资管产品在能够满足大股东(券商)客户需求时,也能够满足现有的期货客户。现阶段,由于市场需求因素,对冲类产品会成为主流产品,主要以中低风险、期现结合为特色。
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券商资管增加期现结合策略,则能够更好地丰富产品策略。 (来源:上海证券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