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东坝地块是目前已知的自住型商品房地块中,区位优势最明显的地块之一。
11月4日,北京国土资源局土地拍卖中心拍出了8宗土地,其中包括旭辉拿下的平谷地块。
(上接B13版)
首开保利东坝项目 业 内称区位优越体量偏小
样本特征:有自住型商品房,
又有预期打造高端商品房
建筑面积:约93534平米,其中自住型商品房5万平米
楼面价:-
限价商品房最高限价:22000元/平米
11月3日,首开保利联合体以21亿元加配建5万平米自住型商品房的代价夺得了朝阳区东坝地块,自住型商品房限价为2.2万元/平米,该地块同时需配建不少于8500平米的限价房,限价9900元/平米。
当即就有人为该地块拉出账本,据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测算,该地块在刨除限价商品住房和自住型商品房面积后,实际商品房建设面积为35000平米,按照保障房部分建安成本5000元/平米计算,35000平米商品房承担的土地成本达到13亿,楼面价高达37000元/平米。
在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中,东坝地块被认为是目前已知的自住型商品房地块中,区位优势最明显的地块之一。
或许是前期凝聚了太多关注,首开保利对于刚刚收入囊中的朝阳区东坝地块,并没有太多消息向外释放。
11月13日,记者在地块现场看到,未来项目将紧邻五环,东侧即是首开常青藤和北京奥林匹克花园,以主打低密度产品的两个大盘。两项目均有教育及部分商业配套,前期在市场的口碑也较好。据记者了解,目前北京奥林匹克花园二手房挂牌价已达到4万元/平米,首开常青藤二手房单价约在35000-38000元/平米。值得一提的是,首开常青藤原本计划在年内推出新一期产品,目前也因该地块的出让而暂缓入市。
“东坝周边商品房已经成规模,而且区域的整体规划也比较完整,预期还是不错的。”华高莱斯副总公衍奎指出。据悉,东坝区域内未来还规划有多条地铁线和第四使馆区。
虽然无论从地段、配套还是价值,该地块都具备了未来成为高端项目的潜质。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该地块仍具有局限性。“地块面积较小,能够让企业发挥的空间其实很小。”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分析称。而年内东坝仍有两地块计划出让,保利首开联合体或将继续锁定东坝,来平衡前期的地价。“如果仅凭这一块地,即使做高端产品,想要盈利,压力很大。”该人士如是说。
旭辉平谷地块 “最快明年年中可以面市”
样本特征:商品住宅全部
竞成自住型商品房
建筑面积:约15万平米,其中自住型商品房建筑面积约11万平米
楼面价:约6000元/平米
自住型商品房最高限价:1.1万元/平米
11月4日,平谷大兴庄镇A04-02、A04-05地块出让。最终,经过激烈竞争,旭辉集团以总价7.2亿元、现场投报自住型商品房11.0299万平米的条件摘得该地块。
商品住宅全部竞成自住型商品房,旭辉还能赚钱吗?
对此,旭辉北京事业部总经理孔鹏在拿地当天对记者表示,要“算大账”。拿地成本7.2个亿,限价房、商业用房、自住商品房总货值达14.17亿元。综合各种成本在内,“依然能做过来”。
孔鹏表示,自住商品房市场空间大,有利于企业规模性增长。拿下平谷地块也有响应政策号召的考虑,同时旭辉集团70%的产品本也是自住刚需类产品。平谷地块最快明年年中就可以面市。
不过多位房企人士对记者表示,旭辉的估计偏于乐观,“能不亏就算很不错。”
一家企业拿地部门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在开发成本中,除了拿地费用,首先还有一项大头是建安成本,综合考虑基本接近4000元/平米,推算旭辉平谷地块建安费用总计约6个亿;此外还有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开发期间税费,该地块所需以上费用大致应在7000万;拿地7.2亿,建安6个亿,开发期间税费7000万,整个开发成本就要13.9个亿。再加上管理和财务费用,这位业内人士表示,旭辉平谷项目更大的可能是亏损。
多家开发企业拿地人士透露,平谷地块竞价前,有关方面曾通知更换出让文件,新出让文件增加了商业用房回购的要求,但“旭辉似乎不知道商业用房要3500元/平米回购。”记者也就此向旭辉北京事业部有关人士求证,但截稿前尚未收到回复。
业内声音
房企综合能力遭遇考验
7万套的自住型商品房对楼市将形成不小冲击,对房企而言也是挑战重重,首先就是开发自住房如何盈利的问题,记者了解到,一些房企在拿地后陷入“算账难”的局面。
“还没想好怎么做”,11月刚拿下一块配建自住型商品房的民营开发商高管坦言道,公司此前没有碰过限价房,对此块业务如何操作还在讨论中,但他认为在新形势下房企只能去面对调整,因为从公司土地储备上讲,年底前在北京拿地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11月11日,华远地产拿下大兴孙村配建自住房地块时,华远董事长任志强就在微博上公开表示高价拿地是“被逼无奈”。
“房企各家算各家的账本”,陈志表示,在竞争自住型地块配建时,有的房企即使不赚钱也愿意做,只要能以此为契机打入北京的市场;而另一些房企算账下来稍有盈利也愿意操作,还有一些房企在当地区域还有其他的考虑,才会出现楼面价和政府限定的售价几乎相当的局面。
在盈利的压力下,业界对自住房建筑质量的担忧也随之而来。但上述民营开发商则表示,拿地的多是上市公司,不会冒伤害品牌的风险偷工减料,工程的主体质量无需担心。此外,朱中一也认为政府部门会对这类型住宅出台较为严格的验收标准,消费者不需要担心质量问题。
“更大的影响是市场分化后,一些开发商的产品会不上不下很尴尬,但房企是否具备调整产品的能力?”陈志表示,7万套自住型商品房入市将冲击到目前的普通商品房市场,也会使得一些项目由于区位等因素,出现价格较高但品质一般的“伪高端”项目,此时如果房企没有调整产品的素质,只能在定价上折让,这对房企来说是更大的挑战。
B13-B1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捷 张旭 方王洋 自曾晖
B13-B15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冬 王叔坤 李捷 方王洋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